APP下载

变与不变

2017-06-09张敏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摘 要:在宋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汴绣,因其精细的制作工艺、秀丽的色彩搭配和高雅的艺术格调获得了与“四大名绣”齐名的称谓,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在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的扶持下,不断地寻求着变与不变的平衡发展。试图从汴绣发展的“可变性”和“不可变性”的角度,来分析河南汴绣在激烈市场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不断发展?如何立足于现代,在弘扬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同时,将中国艺术推向世界?

关键词:汴绣;传承与发展;可变性;不可变性

一、汴绣的发展概貌

与中国“四大刺绣”相比,汴绣知名度有所不及。不过,当我们翻开汴绣的发展演变史,不难发现:与“四大刺绣”不同,汴绣是中国起点最高的“宫廷绣”。作为北宋国都的汴梁开封,在宫中设有“文绣宫”,专门为皇族贵妃们服务。北宋时期的汴绣因其精致的绣工、细密的阵法、严谨的图案、高雅的格调、秀丽的色彩而驰名全国,博各地技艺之长,一时间推动了全国刺绣行业的快速发展,当时还未有“四大刺绣”之说。遗憾的是,南宋时期,宋室南迁,直接导致了汴绣的衰弱。到了元明两代,汴绣流落民间,只存在于民间的日用品中。中国刺绣行业“四大名绣”的说法出现在清末民初,由于政治的缘故,民间刺绣快速发展,而汴绣的质量却日益下滑。

令人欣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汴绣开始慢慢恢复,并于1954年冬,在开封成了“汴绣合作小组”。虽然只是7人组成的小组,但它的成立却标志着汴绣的传承与发展。新老艺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走到民间田野,探寻踪迹,博众家之长,不断地创新发展,不仅丰富了创作的内容,而且创新了几十种针法,使汴绣既具有苏绣的雅致活泼之风,又有粤绣的明快豪放之气。这种新老艺人的共同努力,使汴绣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进入了开封刺绣行业的第二次高峰,尤其是《清明上河图》的成功绣制,让汴绣成为国庆献礼,进入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外客人的赞叹。文革期间,汴绣几乎是一片空白。到了80年代,又开始有了新的发展,品种繁多,题材广泛,并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所和公司,使汴绣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台阶。90年代,市场的竞争推动着汴绣再次掀起了发展的高潮,不仅作为国礼广为赠送,而且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特别是1992年文莱国王绣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河南省的一项空白。21世纪的汴绣,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并逐步走向世界。2008年的世界奥运会,汴绣推广到了更多的国家。同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汴绣之所以能发展得如此之快,在于汴绣艺人能与时俱进,在传统汴绣的基础上,寻求变与不变的平衡而不断地发展、壮大。

二、汴绣传承与发展的“不变性”

(一)精細的制作工艺是汴绣不变的追求

精致的制作追求是汴绣一直不变的坚持。为了达到精湛的艺术效果,汴绣特别注重选线、定针的环节,有时一根绣线需要劈成36根支线,线比头发丝都细。由于线色是有限的,为了表现丰富的色彩变化,需要几种颜色的线交叉使用,如绿色利用蓝色和黄色的交叉产生,由深到浅的层次变化,富有油画的艺术效果。此外,独特的针法也是制作精良的有效保障。建国初期,开封汴绣厂刚刚成立,传承下来的针法只有十几种,为了扩大发展,汴绣艺人开始广泛搜集民间的刺绣工艺技法。

(二)一对一的师徒传授是汴绣不变的传承

在制作车间,你随处可见一架绣机前坐着一老一小穿针引线的场面。程曼萍说:“这是我们的传统,汴绣基本都是师徒传承,不管多忙,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师父带一个徒弟的教学方式,手把手地教,这样师父才能把技法准确地传给徒弟,徒弟才能学得更快。”

与其他刺绣相比,汴绣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起源于宫廷绣品,如今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较快地摆脱了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形成国营化的大规模生产。某种程度上来说,让绣师可以更加专注于技术和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如今,很多年长的绣工掌握了技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水平到市场上赚大钱。但是,为了传承和发展,他们选择了对绣厂不变的坚守,作为师父,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汴绣传人。正是这份不变的坚守,使汴绣艺术得以不断地传承和发展。

三、汴绣传承与发展的“可变性”

(一)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保障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毯、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一景。”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汴绣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题材内容的多样性。而当今的汴绣突破了传统绣在衣服上、挂在墙上的绣品种类,将其披在肩上、穿在脚上,而且多家汴梁企业明确将产品定位在工艺观赏品的层面上。作为一种艺术品,汴绣需要在不断地挖掘本土资源,传播中原文化创新之路,不断地开发新的产品,这是可变的因素,也是汴绣不断发展的源泉。在汴绣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新的品种不断地被研发,从装饰画、书法到人物绣像、西洋画等题材,无不展现出汴绣取得的巨大成就。发展到如今,汴绣可以表现出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各种艺术形式在汴绣艺术品上的再现,是汴绣艺术赢得市场的有力保障。

传统的汴绣作品一般都没有脱离写实的风格,而现代发展起来的装饰性绣品,强调装饰性、寓意性和象征性,采用艺术夸张的手法进行简化和归纳,加之色彩象征和联想性的处理、人为的艺术添加,突出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如今,其装饰的题材也更加丰富多彩,创作者表现手法的灵活性和思想上的相对独立性,带给汴绣的是更多的可变性因素和艺术创作的空间。

在扩大创作新品种的同时,汴绣还结合经济发展的现状,用产业化的方式传承汴绣,在创意设计、品牌塑造和营销方式等方面不断地发展求变。

(二)新颖的汴绣针法使汴绣作品标新立异

刺绣艺术最重视阵法,汴绣是宋绣的传承,其针法自然是在继承宋绣针法的基础之上、又广泛吸取民间刺绣针法而逐步创新发展而成的刺绣针法。其实,汴绣建国初期针法只有十几种,1982年发展到20多种,新老针法共有36种。进入90年代,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艺人们加强针法的创新研究,发展出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针法,使汴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标新立异,赢得市场。为了研发汴绣的针法,各位汴绣艺人纷纷走到民间田野,大胆地创新。王素花是最善于挖掘、研发、创新的汴绣传人之一,她在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滚针、反抢、拉链、悠针等十几种针法,极大地丰富了汴绣的技法。

一幅绣品之所以能绣出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针法的变,多种针法融合在一幅作品中,如《步辇图》,充分利用“平针绣”“散套绣”“对针绣”和“滚针绣”等针法,将人物雍容华丽的丝绸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比原作品更加艳丽华贵。灵活运用针法是表现真实效果的一个方面,线的色彩和粗细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如中国山水画中虚实飘渺感、透明轻薄感,水和远山需要用细线,针法要排列得虚;而近处的树和房屋则需要用粗线、花线,排针要密,才能表现出厚重之感。新颖独特的针线法,使汴绣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刺绣行业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三)绣品风格的丰富多样,不断满足市场的需求

有人认为:汴绣作品只是仿古名画,古代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等,都曾以汴绣的艺术形式再次呈现。实际上,汴绣并非一味地临摹古代名作,而是将其作为汴绣艺术的创作素材,汴绣赋予了古代名作新的艺术内涵。如宋名作《清明上河图》,结合了十几种针法,由画到绣的创作过程中,不同的主题呈现出不同的质感,使古朴典雅的绘画作品呈现出立体生动的趣味感。

在绣品的创作过程中,好的绣师会通过运针、布线、设色等方面,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长短粗细、疏密厚薄的处理,使物象更加生动有趣。这种再创造的过程,渗透了绣师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所以“一百个绣师可以呈现一百种绣品风格”,因为精美绝伦的刺绣背后,蕴涵的是深厚而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王少卿是一位中国花鸟画家,他的作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尤其是牡丹,色泽艳丽、雍容华贵、婀娜多姿,成为了国内外收藏家钟爱的刺绣艺术品。惠国庆设计和绘制的刺绣肖像作品,其风格惟妙惟肖,形态逼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和喜爱。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牛海燕,其作品绣工精美、边缘整齐、画面光亮、绣面平整、色彩柔和、层次分明、丝缕顺畅,为汴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四)科技化、市场化的发展必然推动汴绣的可持续发展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扩大,对汴绣艺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地增加,传统的手工制作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面对市场的竞争和科技的发展,对汴绣的发展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解放初期,汴绣艺术的发展,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的管理制作,虽然也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汴绣作品,然而随着开封旅游业的发展,汴绣创作量早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量,出现了以国营、个体私营和家庭作坊并存的多元化的生产格局。进入21世纪之后,利用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当然,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汴绣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在高科技的参与下,汴绣市场上出现了鱼目混杂的严重现象,市场价格混乱,汴绣面临着失去传统意义上的手工艺品的称号。

所以,如何利用科技、市场的可变性推进汴绣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当今汴绣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王少卿说:“如果任汴绣市场的混乱局面继续下去,要不了多久,汴绣将会丧失掉自己精致的风格额和品位,可能变得一钱不值。”汴绣的精细需要经过繁琐的工序和长时间的精心绣制,需要衡量变与不变的平衡性,在保持传统的不变性的前提下,不断地創新其可变性因素,使其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知名度,真正做到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蔡成.追踪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曹增军.开封汴绣[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丹丹.基于河南开封汴绣的起源及其艺术特色的研究[D] 西安工程大学,2007.

[5]张天定,赵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以汴绣为例[J].河南科技,2011,(07).

作者简介:

张敏,商丘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间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