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生活更能感动人
2017-06-09陈旺
陈旺
当我几度哽咽着读完《品味法饼》时,我知道,我不只是在读一篇文章,我是在品味一份真实的感情,在品味一段真实的生活。
《品味法饼》写的是一份同窗友情,记录的是真实的故事。在异乡求学的作者初到他乡时,听不懂当地的方言,自然也听不懂用当地方言上的课。背井离乡的失落,让这个孤独的15岁少年在异乡感受不到温暖。
准备临阵脱逃的作者,遇到了他口中的刘同学。同窗友情在他们之间悄悄酝酿。
故事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那个不能人人饱食的年代。得知作者的情況后,刘同学鼓励他留下来,教他讲当地方言,使这个异乡人有了留下来的勇气。我感动于刘同学的热心和真诚,也为作者遇到益友感到庆幸。
但是,真正感动我的,则是那一件件与法饼有关的往事。对作者来说,求学机会已来之不易,对零食的奢求则是妄想。当那一个个承载着浓浓的同窗情的小小的圆圆的黄黄的法饼递到作者手上时,我想,感动不足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份深情,在那个少食的年代,熠熠生辉。
文中的一个细节亦让我动容,那是一份骨肉亲情的体现。作者每个星期都会得到刘同学送的两个法饼,一段时间后,作者的父亲来学校看他,作者逼着父亲当着自己的面吃了半个“人间美味”,父亲说把剩下的法饼带回去,给作者的母亲和作者的两个弟弟吃。两个法饼,联结了六个人——刘同学、作者、父亲、母亲、两个弟弟,承载了人世间弥足珍贵的同窗友情和骨肉亲情。作者对父亲的体恤,父亲对家人的关爱,那份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凝聚在小小的法饼里,有一种直逼内心的力量,深深地感染了我。
全文的叙述呈线性状态。作者以他的经历为叙述主线,时间的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延伸到现在。时间见证了感情的延续,走出学校的作者和刘同学,继续维持那份深情。作者与家人间的骨肉亲情,也随着时间愈来愈浓,愈来愈醇。学校是故事发生、展开、继续的背景与空间,但那份感情早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空气中蔓延,在刘同学与作者,在作者与家人间传递。
我当然没有50多岁,我当然没有体验过故事最初展开时的那种生活。我感受那份深情的载体,是现在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个法饼,是一个个仿佛要跳出纸面的文字,是刘同学的一句句简单的话,是父亲的一个个潜藏的表情……我读着那一段段文字,就好像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那个年代:与当时的作者对话;见证刘同学和作者间的深情;作为旁观者,目送作者父亲的归来与离去。我好像看到了作者的泪水,也看到了作者的父亲在说把法饼带回去时,嘴角微微上扬,一脸幸福。
大爱无疆。作为有血肉、思想、情感的人,作者和刘同学,用一个真情故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将同窗深情演绎。作者和父亲,用一个个法饼和比法饼更珍贵的东西,将天然的骨肉亲情,捧在手心里。有情,就不会孤单,即使远在异乡,即使物质寥寥。
文章的末尾,作者手拿法饼慢慢咀嚼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一个印痕。他咀嚼的,是生活的酸甜苦辣,是浓得化不开的同窗友情。我看到的,是一个被爱和爱人的人,在感恩生活的回馈。生活中的每一份爱,都值得感谢。于我而言,那一份份沉甸甸的爱,让我有了热爱生活的动力,让我更加珍惜与同窗好友间的浓浓深情,让我有了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的勇气。
真实的生活更能感动人。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努力向“真实”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