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让一个乡村教学点重生

2017-06-09万永勇敖小英陈义敏

江西教育A 2017年5期
关键词:光荣教学点校车

万永勇+敖小英+陈义敏

“太感谢史校长了,他真的为我们村解决了大问题。”说起史光荣,左畲村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左畲村地处万年县最西边,是齐埠乡最偏远的自然村之一,村子地貌呈扁担形,狭长多山。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上育龄人口的减少,农村小学出现了大量不足几十人的“袖珍”小学。左畲村同样如此,很长时间以来,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乡中心小学、县城学校,甚至私立学校读书。由于学校偏僻,很多学生上下学不方便,家长也只能无奈地让孩子到村外去寄读。这给不少家长增加了很大负担。左畲小学的学生数也一路下跌,到2013年,只剩20余人。但从2013年开始,随着史光荣的到来,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变“门庭冷落” 从转变学风做起]

2004年4月的一天,春雨连绵。在万年县齐埠乡汪厂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史光荣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织他们安全回家。当教室里還剩下最后一个腿有残疾的孩子时,史光荣焦虑地看着没有丝毫停下意思的雨:“孩子的家长怎么还没来接呢?”天色渐渐暗下来,史光荣卷起裤腿,撑起雨伞,背上孩子消失在茫茫春雨中。在回家途中,因雨大路滑,史光荣不慎跌入路旁的水沟中,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像这种关爱学生的事情在史光荣身上举不胜举。调往左畲小学任教之前,史光荣一直是汪厂小学的一面旗帜,在家长与学生心中有很高的声誉,所任教的学科一直都在全乡名列前茅。

来到左畲小学,看起来条件还真不差,色彩鲜艳的三层教学楼瞧着很提神,唯一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校园空空荡荡,没有人气。虽然早有所耳闻学校的窘况,但面对着只有25名学生的校园,史光荣还是震惊不已。他深知,改变现状势在必行。

山路曲折,挡不住史光荣的脚步。他来到村民家中,收集大家的意见,听取最真实的声音,他的思路逐渐清晰。学校“门庭冷落”,有三个重要原因:学风不浓、路途遥远、用餐不便。大多数家长将孩子送到村外读书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特别是现在孩子少,大家都看得重,期望也高,所以只有选择离开,哪怕付出的代价再大。

史老师也是为人父母,理解家长们的感受,但看着空荡荡的学校,感受着乡亲们的无奈,他还是心有不甘。他是个绝不会轻易放弃的人。学校的客观位置既然无法改变,那就先从学风的转变开始。史光荣首先从聚拢人心入手。由于学生少,老师普遍缺乏热情和“存在感”,不少老师反映,虽然学生少,教学的针对性有所提高,但推行课程改革的难度却加大了,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为此,史光荣首先规范学校管理,使学校运行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出台各项考核措施,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但同时,也注入人性化因素,在学校营造出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和谐氛围。

史光荣还在学校倡导“三心”教育理念,即老师对待学生要有“爱心、耐心、恒心”,为此他做了个决定:除了带头上好课以外,老师每周至少要到学生家中家访两次。

乡村的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让村庄都沐浴在安详平和中,村里的男女老少正围坐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可吃过晚饭后的史光荣便匆匆骑上摩托车,到学生家去家访,检查学生家庭作业。对于有的学困生,史光荣和老师们更是格外关注,因为他们往往是留守儿童,祖父母辈无法照顾好他们的饮食起居,更谈不上关心他们的学习了。因此,史光荣和老师们不仅耐心地指导他们学习,把知识点讲解到他们完全理解为止,而且更多的是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以及心灵成长。这是个艰辛的决定。学生散落在各个自然村,远的离学校有近10里远,要深入每个学生家中,那需要多大的付出。“说说容易,谁做得到呢?”面对老师和家长的质疑,史老师知道最好的回应就是说到做到。做出决定后直到今天,史老师和他的同事们硬是扛了下来。

[破解吃行难题 根植乡村创未来]

但是,多数学生家离学校较远仍是影响生源数量的一道坎。“其实,如果能有校车每天接送这些孩子,学生落单、教育资源浪费、老师缺乏存在感这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着有些学生步行1个多小时才能赶到学校,史老师不仅心疼,更心急。为此,他上下奔走,终于争取到校车公司的校车开进了山村,为这些留守儿童解决了出行的难题。山村小学有了校车,这在当地还是头一遭。早上,5点的闹钟刚响,史老师就带领老师们坐上校车,在朦胧的晨光中挨个接他的学生上学。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从没有撂下挑子,哪怕是忙到晚上10点多钟才能够回家。爱人问他:“其他学校的老师都是8点上班,你们6点就得上班,图个什么呀?”史老师坚定地说:“图的就是乡亲们把孩子交到我手中的那份信任!”

没有了孩子上下学困难这一后顾之忧,村民们纷纷把在外就读的孩子送回左畲小学,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学校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有生气,老师们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山民是纯朴的,史光荣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大家,“有这样的老师教,我们家长还有什么话说呢?”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学校的学风有了很大转变,当年的期末考试,学校的平均成绩就进入了乡里的前三,让同行和乡亲们都刮目相看。

转变是飞速的。2014年,随着学生的回流,学校的总人数很快突破了100人。

为了解决孩子们中午的用餐问题,史光荣又在学校开设了食堂,这也是其他村小和教学点所没有的。他聘请了两位当地村民为孩子们做饭,不仅保证食材新鲜、营养、安全,每天还变着花样提供各式菜品,让孩子们吃得健康、开心。而且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状况,学生用餐收费低廉,有时候学校还要拿出有限的经费补贴一部分。

校车通到最偏远的山村,学校食堂热气腾腾,飘出了诱人的菜香,课堂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勤勉的老师到学生家里悉心指导……一传十,十传百,山村沸腾了,村民们纷纷把孩子送了回来,脸上带着笑与感激。为加强学校管理,史光荣还通过邀请家长到校观看监督、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共同管理,充分赢得了广大家长、学生的信任和支持。短短两三年时间,史光荣带领全体教师就把左畲村小这样一个学生数不及30人的教学点壮大到230余人,左畲村98%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左畲小学就读。在乡村小学日益萎缩的情境下,该校创造了奇迹,这显然与史光荣勤于动脑、善于管理、呕心沥血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三年跳跃,史光荣知道自己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他除了身先士卒,最早到校,最晚离开,带头教好书之外,还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讲文明、讲卫生,不仅仅是口号,更成为左畲小学每个孩子的行为准则。许多领导到学校检查工作时都作出这样的评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教学点办得这么规范,这么有朝气。”老师们虽然辛苦,但都没有怨言,“你看到史老师那样,还好意思偷懒吗?”眼里心里都是对史光荣的拥戴。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这三年的时间,因为史光荣的到来,左畲村先后有100多名学生从私立学校回流,光是为村民节省下的资金就差不多近百万了,更不用说他带给学校全新的面貌。史老师自己却很谦虚,他说:“这是大家的功劳,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但是,社会没有忘记他的贡献,2014年,他被评为上饶市师德标兵,2015年获评上饶市最美教师和全省优秀乡村教师。

猜你喜欢

光荣教学点校车
光荣升旗手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坐校车
未来的校车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永远的光荣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光荣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