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向而行才是感恩教育的魅力轨迹
2017-06-09贾宪章
贾宪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走进春天,感恩教育悄然成了校园内外的热门话题。可现实中,感恩教育往往只注重情感的单向传递,缺乏互动体验,效果不佳。
有的热衷“单向煽情”,精心选择一个感恩主题,专门邀请“知名演讲家”到场,演讲活动精彩而煽情,师生、亲子相拥哭泣的场面屡见不鲜,可这“单向感动”能让感恩热情持续多久呢?
有的偏爱“单向训练”,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反复排练感染过程,让父母们端坐在椅子上,让孩子们整齐划一地穿着古装,跪着行礼,情到浓处,许多家长抱着孩子放声大哭,场景感人肺腑,可这“单向感染”能让感恩活力保持几时呢?
有的习惯“单向作业”,或者连续安排写“感恩日记”,或者偶尔提醒每周给家长洗一次脚,或者给亲朋写感恩体书信,可这单向感激能让感恩行动坚持何时呢?
如此无视相向而行魅力轨迹的感恩教育,易沦为一曝十寒的无效表演。其实,每个人都清楚,一个动辄粗言秽语的教师,怎能奢望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感恩情怀?一个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的家长,又怎能苛求孩子满怀感恩之心呢?
擦亮相向而行的体验窗口,才是感恩教育的有益坚持。学校和家庭除了在日常实践中积极营造相向而行的感恩教育契机的同时,应该特别注意擦亮每个“节日窗口”,无论是重阳节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还是教师节时开展感谢师恩活动,家校必须提前沟通,及时做好准备,在互动实践中不仅要给其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他们的有关感恩表现,学生才会在扑面而来的关爱中体验到关爱与被关爱的幸福,各种相向而行的互动体验才可以深深地抵达到彼此内心深处。
创新相向而行的关爱平台,才是感恩教育的有益习惯。让各种学科教学活动和校内外实践活动成为互相理解、互相協作、互相帮助的感恩课堂。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想着正人,更须先想着正己,时时刻刻都应为学生们做好示范和榜样,才会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赢得学生的理解、尊重,才可以有效警示、规范其言行。学生们眼前有榜样,才会在自然熏陶中主动效仿、自觉规范。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感染、互相督促、互相激励,识恩、知恩、报恩、施恩自然会成为一种习惯。
优化相向而行的回馈环境,才是感恩教育的有效机制。家庭感恩活动不应只关注孩子们的体验反馈、参与效果、情绪变化,更应清晰反馈家长们、亲友们的参与感受和心情,让孩子们可以即时享受到关爱他人的快乐、为他人付出的价值。校园感恩氛围营造不应只重视学生的视角,只关注他们被感染状况、受陶冶效果,也应把管理者、施教者的不同需求考虑进去,多去想想他们的实际反应,多去看看师生之间回馈的状态和效果,才会让校园感恩环境趋向完整和健康。其他社会感恩实践同样需要让学生们了解到每一个参与者的真实感受和反馈状况,在加强情感的互动体验上下功夫。
相向而行才是感恩教育的魅力轨迹。相向而行,一点一滴的关爱才会润物无声,一言一行的坚持才会及时生成潜移默化,感恩的种子才会在学生主动表现中自然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