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数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7-06-08付诗韵
付诗韵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之一便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纵观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愿,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不够,学习效率自然很难提高。高中数学“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高中数学 “三段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86-01
一、自主学习能力的定义
很多人对自主学习的理解都是自学,然而二者虽相似却不等价。自学简而言之就是学生自己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借助资料,调动主观能动性自我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获取技能。而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 。我国学者庞国维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它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本文研究的自主学习指的是高中阶段数学教与学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和需要制定合适的数学学习策略,并主动有效地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
二、关于高中数学“三段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 。高中数学“三段式”教学模式是高中数学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将教学分为了三个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展示交流——课后练习反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打破传统的学生“上课能听懂,下课不会做”的现象。
1.课前自主学习--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新授课前给学生提供一份预习提纲,其中包括了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目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方向;能够在预习后独立完成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结果。有了预习结果,使得学生在新授课堂上听课有目的有选择,同时也是暴露学生数学思维,让教师在课前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教学更有针对性。如在对数与对数运算的课前可以设计這样的思考问题:1.学习对数的目的是什么?对数是如何定义的?2.什么是常用对数、自然对数?3.指数式与对数式如何互化?4.负数和零为什么没有对数?5.从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试着推导对数式的运算性质。6.试着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换底公式。学在问题的引导下提前自主学习对数与对数运算的内容,带着问题读课本,带着思考去预习。
在这一阶段,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于具体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自觉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课上展示交流--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讨论预习成果最终推选代表展示预习成果,有展示就有评价和改正,组与组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有教师给出示范,纠正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组内交流,组间交流,师生交流,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深入探索,更能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实现对于知识的获取。
课堂展示帮助学生规范的使用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和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在讨论中,除了共享知识与思想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不同的思想碰撞很有可能又会产生新的猜想新的思想。学生带着预习的成果和问题进课堂,“问”中求“思”,“思”中生“问”,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向课后。
如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一节,由于学生已有了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学习的基础,故在对数函数的学习中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预习后,课上让学生交流展示预习中的问题“仿照研究指数函数的方法研究对数函数,并总结你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生展示出来的都有:(1)对数函数的定义域是,值域是R;(2)对数函数的图像很过定点;(3)对数函数当时,函数是增函数,当时函数是减函数。能研究到这些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找到研究函数的思路,但不够细致,不够严谨,思考的深度也不够。这时可以对学生做点拨:(1)图像过定点从解析式如何解释?(2)函数单调性是局部性质,同一个函数区间不同单调性有可能不同,那么同学们展示的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有没有遗漏之处?如何改正?这样学生在老师指点下经过进一步的思考得出:(1)对数函数解析式满足即;(2)对数函数,当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当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减函数。至此,还可以继续鼓励学生从图像和解析式角度入手,探索对数函数的其他性质,如底数互为倒数的对数函数的图像关于x轴对称等,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在这一阶段,通过课上的展示交流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
3.课后练习反馈--课堂延伸,培养学生钻研的能力
课堂的教学是有界的,但学习是无止境的,课后合适的练习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大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新知,反馈学情,更可以升华思想。反馈的练习不仅仅局限于一般的习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情况有层次的布置一定课后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后继续课上的学习,开展适合自己的探究,继续钻研。如正弦定理的课后练习中可以适当安排探究:已知的三个内角A,B,C所对边分别为a,b,c,分别以三边为底边求三角形的面积,你能从该问题中找到正弦定理的又一种证明吗?该探究问题从学生现有能力入手,通过旧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得到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再从新的公式探索得到正弦定理。
“三段式”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在这三个阶段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将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到教学中,不论是课前、课上还是课后都在给学生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尝试独立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终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J].心理学动态,2000,8(4):12-16.
[2]鲍占君.“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