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伦理

2017-06-08耿淑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化道德教师

【摘要】随着教师专业伦理问题日益被人们关注,对于教师伦理的研究也逐渐由“教师伦理”向“教师专业化伦理”转变。在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是如何规范伦理、如何继承发扬老师的传统美德以及出台一些禁令,而忽视了教育专业化运动下对教师伦理的新要求。本文分别从对本专业负责、具有服务意识、尊重平等原则、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论述了专业化进程对教师专业伦理的要求,并提出通过从培养教师的专业伦理自主性来应对这些新要求。

【关键词】专业化 教师 专业伦理 道德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建构与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YYB-179)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4-0280-02

近年来,随着教师专业伦理问题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对于教师伦理的研究也逐渐由“教师伦理”向“教师专业伦理”转化和提升。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如何规范伦理、如何继承发扬教师的传统美德或出台一些禁令等占据着教师专业伦理研究的主流,然而忽视了教师专业化运动下对教师伦理的要求,所以,在教师专业化进程中,传统的教师伦理如何去应对专业化的挑战问题,正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一、教师专业伦理

人类自从有教学这项活动以来,就出现了教师这个角色,同时也就存在着有关教师的各种伦理规范,而且需要教师无条件遵守。教师专业伦理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成为专业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因素。专业是指“一群人在从事一种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独特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将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1]而教师专业伦理“则是应该强调从专业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而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依据,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全面、具体、规范要求适中。[2]

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职业会象教育这样被寄予那么多的期望,也没有其他人员会象教师一样被要求扮演如此复杂的角色。由于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性,而且还肩负着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使命。教师伦理是以教师的职责为核心确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和道義信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也在随之变化。

二、专业化对教师伦理的要求

1.对本专业负责

教育是教师生命存在及其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化则是教师个体生命的表达与展现。只有将生命融入其中,教师的职业劳动才可以体现有益于人的本真意义。教师伦理规范的制定,应当有益于教师的幸福人生,从生命的高度真切地关注置身其中的教师之作为“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追求。教师伦理应当恪守其“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关注教师之自我“在场”,时刻记住“照料人的心魄”这一永恒使命。“‘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并不是把外在于人的、与人的心灵异质的知识框架‘灌输到心灵中去从而重塑人的心魄,而是从人的生存事实出发,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生命本身得到关照而充实,使人的生存境界得到提升,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也实现了教育的目的。”[3]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任,所以,高校教师专业伦理,不仅是伦理的,还是专业的,更是高校教师的。由此,建立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伦理规范,应当从最开始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过渡到具有道德法典意义上的许多专业伦理规范,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伦理准则,来指导和约束教师的专业活动。教师应该认识到,作为专业人士,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向大众证明自己专业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对国家和学生负责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专业负责。

2.具有服务意识

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服务,特殊性表现如下:第一,教育服务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其服务方式为活动;第二,教育服务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与一般服务目的在于物质消费或享受不同,教育服务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宗旨;第三,教育服务具有生产者与消费者在时间、空间上的共时性与共发性特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作为人的各种因素都将成为教育的潜在影响力量,渗透于教育全过程;第四,教育服务过程需要教育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以人性化的方式去把握,体现出教育服务的公平性和精神性。[4]教育是良心教育,只有教育者竭尽全力,具有教育责任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

展。在构建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时,应该强调以服务学生为核心的专业伦理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潜能发展为教师专业伦理规范的核心要求,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来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在全面推进教师专业化的今天,教师的服务意识和教学工作中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品质则显得格外重要。

3.尊重平等原则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平等是新的教育理念中的具体表现,尊重是平等的桥梁,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平等,平等是尊重的前提。师生关系是教师工作关系中最为重要的一对矛盾关系,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与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做到相互尊重,才能真正地实现平等。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都是高高在上,学生只有听从、执行,属于上下级的关系,使师生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教育的改革,教师的“光环”在慢慢的淡化,“神秘”的面纱在逐渐揭开。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对话式教学法等都突出了“平等”两字。师生关系中,我们强调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者,只有在尊重平等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与老师交流,学习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4.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就是某个团队成员之间注重协同合作,最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合作奋斗,团队成员有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使整个团队具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合作化的时代,不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教师,就无法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更谈不上达到专业化的水平。

专业伦理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主要是对它的服务对象的关系和行为进行规范,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但随着专业化进程的推进,专业伦理开始承担起保持专业团队在

社会的道德威望和名誉,进而为专业团体发展新成员提供道德门

槛的任务。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为构建教师专业伦理而共同努力,在这种合作的、互信的、相互支持的氛围中,高校教师才能相互激励、共同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师专业伦理的自主性

一位有良好专业伦理素质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良好的一般道德的教养;除了有比较成熟的道德认知发展,也已养成了道德实践的习惯。

2.对于教育领域曾经涉及的伦理议题有相当的认识;一位教师至少要知道教育费用等问题为什么会引起伦理争议,而不同看法的理由究竟何在。

3.对于教育领域较常涉及的一般伦理原则有相当的认识;教育着重的是学生权利、正义与公平等原则。

4.在教育专业方面具有相关的知识,足以认清事实,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

5.能夠将一般伦理原则应用到教育领域涉及的伦理议题上,或有助于阐明问题或有助于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应当落实到教师伦理自主性的提高,而不是道德规则的灌输。伦理自主性是个体基于道德责任感,依据内心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自主做出道德判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5]传统的道德只关注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个体需要,这其实是不合理的,也是不人道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爱学生,也要关爱自己。教育是造就人的活动,教师的劳动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一切的教育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师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才能产生最大的、最好的效果。

教师专业伦理的自主性是在解决具体的伦理困境中表现出来的。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产生自有其社会、经济和历史根源,而实质上却是责任和义务的冲突性或对抗性。教育是教师生命存在以及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教师生命的意义也不应该只是“单向”的付出,而应该是一个“双向”的发展过程,它不仅表现在“教书育人”上,还表现在“达己”上。高校教师专业伦理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和践履,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伦理困境的解决既要有赖于法律程序和组织制度建设的完善,更有赖于教师个体的基于伦理自主性基础上的负责任的行为。教师运用伦理自主性进行独立的道德判断,独立自主地办事,最终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教师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1):48-51.

[3]刘铁芳.走在教育的边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9.

[4]徐廷福.教师的专业服务精神及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6(3):72-74.

[5]季旭峰.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伦理[J].丽水学院学报.2007(6).

作者简介:

耿淑(1971-),女,汉、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民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专业化道德教师
最美教师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