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分析
2017-06-08张新研
张新研
(抚顺市中医院检验科,辽宁 抚顺 113008)
血培养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分析
张新研
(抚顺市中医院检验科,辽宁 抚顺 113008)
目的 对血培养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方法收集血液标本2 076份,经血培养、病原菌鉴定以及药敏实验等对血培养病原菌菌种分布以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统计的2 076份标本经血培养共分离病原菌152株,阳性率为7.32%,152株病原菌中包括有革兰阴性杆菌101株,构成比为66.45%,革兰阳性球菌51株,构成比为33.55%,并未检出真菌。经药敏试验证实,大肠埃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00%。结论本次调查中,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菌种繁多,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
血培养;致病菌;菌种分布;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合理用药
本研究中对血培养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对收集的血液标本进行了研究,并对血培养致病菌菌种分布情况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抚顺市中医院检验科收集的血液标本2 076份,标本来自本院各个科室的临床患者,包括有男1232例,女844例,男女比例为1.46∶1。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以上收集到的血液标本分别展开血培养、病原菌鉴定、药敏试验,并对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1.2.2 检查方法 采集血液标本,通常成人为5~10 mL,儿童为3~5 mL,采集时应利用无菌注射器进行。检测仪器为:美国BD-BAC TEC 9 240自动血培养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的鉴定卡及相应的药敏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采集、培养标本,对于阳性警告标本,需利用注射器将培养液转种至平板上,同时行涂片、染色处理;对于结果为阴性的则需继续培养5 d[1]。药敏试验采取K-B纸片扩散法,采取CLSI标准对敏感、耐药和中介进行判断。标准菌株选择: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大肠埃希菌 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 肺炎克雷伯菌 ATCC700603为阳性对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培养与分离鉴定结果 统计的2 076份标本经血培养共分离病原菌152株,阳性率为7.32%,152株病原菌中包括有革兰阴性杆菌101株,革兰阳性球菌51株,并未检出真菌。革兰阴性杆菌包括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分离出65株和17株。大肠埃希菌所占比例最高(P<0.05);革兰阳性球菌包括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计26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P<0.05)。除此外还包括有非发酵菌、链球菌、肠球菌。见表1。
2.2 药敏试验结果 经药敏试验证实,大肠埃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00%。
表1 血培养分离鉴定结果及检出率
3 讨论
血液感染为感染性疾病的一种,该病对患者健康及安全的威胁较大,病情严重者可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等症状,甚至会造成患者死亡[2]。血液病原菌检测以及药敏结果对临床明确诊断、控制病情、改善治疗效果以及促进合理用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3]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本研究中,血培养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菌种繁多,耐药性较高,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合理用药,降低细菌耐药性。
综上所述,细菌耐药性监测可为临床药师进行抗菌药物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对血培养检测予以加强,以药敏试验结果作为依据,并与临床疗效进行结合,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选择[4]。在治疗的过程中,尽量将分离病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视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依据,保证临床合理用药。
[1] 阮奕,钟倩怡,郑瑞琳,等.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16(2):176-178.
[2] 徐波,张光芯.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1,22(3):1121-1123.
[3] 陶黎黎,胡必杰,周春妹,等.3644瓶阳性血培养病原菌分析及双份血培养意义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1(2): 769-772.
[4] 凌春飞,陈志军,张学根.常见革兰阳性球菌的分布与耐药性检测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8):65-6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