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案例
2017-06-08黄萍
黄萍
内容摘要:《谁流得更快一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修订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中的第三课,对丰富液体基本属性的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材安排几个主要活动,一是设计合理流动比赛,重点考虑比赛是否公平;二是比赛与思考,认识液体流动快慢跟液体的黏度有关。
关键词:意犹未尽 惊喜 液体流动
为了让学生真切感受这场液体流动比赛的公平性,我以学校运动会50米比赛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计划。从导入到完善实验计划大约用了12分钟,剩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们按照计划认真地动手做实验,并完成实验记录表:(见P71)
反馈实验结果:
[师]:液体流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生1]:这三种东西的颜色不同,所以流动有快慢。
[生2]:它们流动的快慢与黏性大小有关,黏性大的流得慢,黏性小的流得快。
[生3]:因为这是三样不同的东西,流动起来当然不一样。
学生的这三个想法没什么逻辑上的问题。这节课上到这也接近尾声,教学目标已达成。学生们各抒己见说着自己的想法和理由。“铃铃铃……”的下课铃声并没有打断这群学生们旺盛的探知欲。
“争,争什么争?有本事我们动手做实验试试?”一个“捣蛋鬼”扯着嗓子喊道。
怎么办?多么好的时机,就此错过吗?我稍作犹豫,打铁还需趁热。于是,我与下节课的老师立马协调准备下节课继续上。当我通知学生下节课还上科学课时,教室里沸腾了。
[师]:那么,对于水、食用油、洗洁精这三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影响它们流动的快和慢呢?我们又能通过什么来证明这一点呢?
[生]:我认为是液体的黏度影响它们的流动。我们最好用同一种东西来比就可以比较出来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同一种东西,把其他的情况都避免了。
[师]:那你怎么让它们有不同的粘度?
[生]:加不同量的水就可以了。
[师]:有道理!值得一试。如果按这位同学的想法,要研究液体流动的快慢与液体黏度有没有关系?那么,在水、油和洗洁精中选哪一样材料最好?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用水调制三种不同黏度的洗洁精。
实验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在实验结果反馈时问题又出来了。九个实验小组,有两个小组出现了异常:添加了少许清水的洗洁精和没有加水的的洗洁精在流动上看不出明显的差异。
怎么办?显然不可以拿大多数人的实验结果说服他们。还是请大家一起分析产生这种状况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借机提议:为了使我们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所以我们还是和这两个没有研究出结果的小组的同学一起再进行一次实验。一是适当增加水量,重新调制不同黏度的洗洁精,注意充分调匀;二是进行多次实验。
全体学生又投入了新的实验……
实验结论出来了:黏度越小流动越快;黏度越大的流动得越慢。
紧跟着我又问: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液体流动的快慢与液体的黏度有关”,如果要研究液体流动的快慢与液体的颜色差异是否有关,实验该可以怎么做?
1.教学感悟
按照教材的设计,学生只需要用水、食用油、洗洁精做“谁流动得更快”的实验,并获得“液体流动的快慢与液体的黏度有关”的猜测就行。但能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将教学目标拔高,让学生更加体验到实验的魅力,不唯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2.充分的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尊重学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创设平等、自由、愉快的教学环境,才是学生学习兴趣维持的关键。教师的教学一般是就具体的教学内容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推进的,而且常常会设定一些结果,达到辄止。在本教学中,把学生提出的与液体流动快慢可能相关的“黏度”“颜色”“物质”等因素同时列入考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把学生的设想作为教师教学推进的前提和基础,不难感悟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才是教学活动的根。在这里教学因学生而变,教学在学生的思维推动下前行。
3.教会学生尊重事实
针对“液体流动快慢与什么相关”,学生提出多种解释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强调“黏度”与液体流动的相关性,而是考虑怎样以一种合理的、使人信服的方式,排除虚假的和矛盾的解释。首先肯定学生想法的合理成分,顺势出手,与学生一起探讨,在黏度、颜色、物质成分等都可能与液体流动快慢相关的情况下,怎样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师生经过实验互动,找到了更合理的方法去研究液体流动的快慢与黏度的相关性。不仅彻底的理解该实验的過程,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以后类似的实验中不在会重蹈覆辙。
4.鼓励并引导学生勇于创新
科学是一门通过寻找“证据”、分析“证据”最后得出结论的实验学科。本教学虽然对原教材有所增加,但是,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明晰地实验推理来思考问题,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把一个普通教学转化成为连贯的、可分享的、对怀疑者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探究过程,彰显了探究学习的理性魅力。
参考文献
[1]那一沙,袁玫,吴子东.教学设计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03:109-113.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