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思路优化高职教育的实践探寻
2017-06-08张雯亭
张雯亭
内容摘要:伴随着供给侧改革项目的逐步推进,不仅仅是为了化解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也是为提高供给结构的灵活性。本文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优化原则和优化措施展开了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供给侧 改革 高职教育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供给侧改革项目建立和推广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从根本上有效调整和升级不同行业内部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并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推进产业的规模化和系统化建设进程。值得一提的是,在供给侧改革项目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就要积极践行相关管控机制,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性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的内容深度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讲话,并且也顺应“中国制造2025”的时代发展趋势。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优化原则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机制要充分遵循相应的优化原则,提高管控效果和教育實效性。
第一,要遵循适应经济发展的原则。正是基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教育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保证高职教育模型的发展进程、速度和规模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培养目标和管控措施。要集中考量设置专业、淘汰专业、压缩专业、专业发展规模等问题,真正建立健全完整的高职院校教育规划,确保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第二,要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落实管理机制,保证教育发展体系和经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经济要想实现发展,首先要提高教育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劳动力市场存在人才波动性需求的同时,人才培养项目需要周期,高职教育机构也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保证教育层次和形式结构符合标准。
第三,要遵循协调发展原则,在高职院校实际教育管理机制建立过程中,也要集中落实协调发展的标准,实现高职院校内部层次类型的有效发展,对比例关系以及作用关系等进行统筹分析。并且要结合区域经济和技术要求,积极建立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结构和管控比例。只有保证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果,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实践优化措施
1.优化层级结构
在高职院校层次结构中,主要任务就是结合不同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进行多元化培养,保证各个门类人才能得到专业化教育,从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以及高技术型的专业化人才。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经济产业结构的实效性,也是为了实现劳动技术结构的转型。也就是说,在实际教育机制建立和落实的过程中,高职教育无论是在在技能培养方面,还是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逐渐被放大。
2.优化专业结构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管理项目的实际效果,就要积极建构系统化的教育教学机制,建立健全完整的教学模式,提高产业结构的运行趋势和管理模型,为科学技术发展效果的综合性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管理机制中,要进一步规范课程设置机制,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和时代发展进程的贴合度。并且要转变专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管理过程和信息服务平台的稳定性。另外,要建立健全更加系统化的专业化教育机制和监督体系,保证专业检测效果符合预期,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职能,落实就业预警机制,为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优化发展结构
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进程中,要想深度贯彻供给侧的相关要求和管理理念,就要积极建构均衡发展的战略格局,确保相关管理体系符合区域实际需求,提升专业项目和任务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科科学化规划项目的同时。将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积极践行更加系统化的管理措施,落实多元化发展结构。在实际管理模型建立过程中,不仅仅要避免“一刀切”的问题,也要保证办学机制的全面开放,实现终身教育机制,将人才培养作为发展目标,拓展高职院校教育服务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的能力,真正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进步,实现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发展进程中落实供给侧改革理念,能实现教育机制的全面升级,顺应时代经济发展趋势,为教育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花鸥,曾庆琪.供给侧结构改革下高职教育发展研究——基于产业和结构角度[J].职教论坛,2016,33(18):17-22.
[2]刘刚,许朝山,郑云娟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探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5):17-20.
[3]熊花,黄弘.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J].职教论坛,2016,11(10):65-69.
[4]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J].职教论坛,2016,14(16):16-20.
[5]陈丽婷.从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视角看高职教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1(01):87-90.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