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字文》看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理念的实现
2017-06-08朱晓文
朱晓文
内容摘要:以《千字文》为代表的传统蒙学读物,其伦理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对当今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本文归纳了《千字文》及其他蒙学读物根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具体实用、可操作性强,以先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语言简约生动等方面的特点,从中探寻这些特点对当今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实现的借鉴意义。
关健词:《千字文》 伦理道德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 人文理念
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是教育学界一件重要而又极为迫切的工作。梳理研究古代蒙学教育的实践特点,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千字文》为例,作为最早的蒙学读物,《千字文》开创了蒙学教育的先河,初步形成了蒙学教育和蒙学读物编写的体系,为蒙学教育中伦理道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蒙学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我们对《千字文》伦理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目的是为传统文化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人文理念的实现应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
《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字,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方面。编者能以区区一千字囊括如此众多的内容,并组合得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而其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给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实现人文理念的启示意义十分显著。
《千字文》的伦理道德教育,不是脱离其他知识进行的单纯说教,而是与其它知识教育融和,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塑造心灵、培养品德,达到敦人伦、美教化、淳风俗的教育目的。这与儒家的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
传统文化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进而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我们在人文理念实现的过程中,只有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健全人格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与其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与学生可知可感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才能为人文理念的实现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更便于其具体实施。
二.人文素养的提高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千字文》的另一個显著特点是教育要求具体、明确,不作空洞的说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要把伦理道德教育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教育对象接受。
《千字文》对蒙童进行教育,具体到了人的音容笑貌、言辞、着装、饮食等细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要求人的言行要神定气闲;“俯仰廊庙,束带矜庄”,朝礼着装要整洁端庄;“稽颡再拜,悚惧恐慌”,祭祀行礼须神情惊悚恐惧。朱熹的《童蒙须知》更是从儿童的日常行为人手,分为“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流”、“读书识字”以及“杂细事宜”等五项,并对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个特点对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认为,在当今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应该力求避免把思想德的养成、人生修养的提高、审美理想的培养等目标拔得过高,而是要充分与学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生活相结合,以传统文化教材的内容为依托,具体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人生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
三.反复“涵泳”,建构人文理念
蒙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好文化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学生的心智处于成长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熏染,因此,伦理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他们从小接受正确的伦理思想,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由于学生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使“先入为主”成为习惯,逐渐实现道德养成。那么,如何实现“先人为主”呢?
首先是熟读成诵。朱熹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涵泳”,“涵泳”就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内涵和思想意义。《千字文》的韵语形式非常有利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其次是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朱熹在《童蒙须知》中作了如下总结:“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就是强调从细微处入手首先要确立道德意识。
四.体现语言魅力。做到水乳交融
孔子说“辞达而已”,说为“达”是指语言表达的精准到位,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千字文》的语言简洁精约,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仅仅精炼简约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生动、精到”方面狠下功夫。《千字文》虽然文字简短,但在遣词造句方面,往往是既经济又生动,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如“云腾致雨,露结为霜”句中的“腾”和“结”二字,把云的气势和霜的冷峻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枇杷晚翠,梧桐早凋”一句中,“翠”字活用为动词,不仅突出了枇杷的翠绿,而且显示了其欣欣向荣的活力。
传统文化课堂教育是体现人文理念的主渠道,如果课堂语言刻板,甚至大话、空话、套话满天飞,传统文化学习的魅力就会丧失殆尽。只有不断提高语言修养,体现语言魅力,使鲜活的教学语言活跃于整个教育过程,才能使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充满活力,人文教育才能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水乳交融。在这一点上,《千字文》给我们的启示无疑是明显的。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