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英儿》谈顾城之死

2017-06-08周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顾城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英儿》的文本创作,结合顾城前期的相关诗歌创作,用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试图走进顾城的心理世界,探讨顾城如何在自己的内心建造起一座与世隔绝的幻城并最终弃城走向毁灭的心理历程。

关键词:顾城 《英儿》 自我误认

一.离众——超然的遗世独立

顾城曾评价自己是一个生活于现代的原始人。[1]他内心矛盾冲突的根源在于对人的社会性的根本否定,追求绝对的精神至上,这也直接导致了诗人内心与外在世界出现巨大裂痕。这种裂痕一方面是外在环境对于诗人内心的压抑所致,另一方面是诗人自己内心对于纯净纯美生活的偏执追求所致。

1.他者的压抑——童年的创伤性经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显示,童年的某些记忆或经历对于人类的影响往往是如影随形、终其一生的。十岁,一个不谙世事、纯洁无瑕的年纪,在小顾城和云朵、土地、瓢虫蚂蚁对话时,“文化大革命”悄然发生,可以说他是目睹并亲身经历了那个充满灾难与荒诞的时代,从这里开始,小顾城的内心与外在的世界便出现了第一道裂痕,现实世界的黑暗以及由此的带来的痛苦,在促进他内心早熟的同时,也剥夺了他正常心理情感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权力。他多次提到自己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心理年龄永远停留在八岁,拒绝成熟,是因为内心已经过于早熟,对于外在的事物看的过于透彻而不愿承受这种清醒的认识所带来的痛苦。这种拒绝是一种逃避,一种自我保护,把自己包裹在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象牙塔中,隔绝一切外在世界的入侵,那是一个只有童话的王国,而他是隐居其中的王子。童话,对于顾城来说,不仅仅是自然的本性,更是后来他向外界抗争的一种方式。文革期间,那段与父亲一起被分配到渤海荒滩上养猪的生活是顾城记忆中难得的快乐时光。在那个荒滩上,顾城亲密地与自然相拥,融为一体,用一个孩童的视角观照着自然界中的万生万物。从小居住于城里的顾城,在乡村待的时间并不久,但这却成为他童年生活中难得的一段快乐时光,并且在后来的人生岁月中,一直固执地坚持这种封闭的情绪记忆,蓝色的大海、湛蓝的天空、布满露水的清晨,这些都构成其诗歌中重要的元素。

2.本我的冲动——对于纯净纯美的追求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属于人的无意识结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属于意识结构,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奉行“理想原则”。正常人格中,这三种力量往往是互相制约存在。但在顾城的人格当中,完全依照快乐原则,超我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从小,受诗人父亲的影响和熏陶,顾城对自然就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八岁的时候就会将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和事物变成充满童话色彩的诗句,“那是塔松和雨珠的故事;是云朵和土地的对话,是瓢虫和蚂蚁的私语。”从写诗开始,他就十分注意观察自然,与虫鱼鸟兽对话,闻草木花香,观潮涨潮落,看繁星满天,这种对于自然的深切关照与体验是促使他成为“童话诗人”的重要因素。他笔下的自然是一种被关照过的人格化的自然,有自己的感官、自己的语言动作,人与自然中的动植物可以自由自在的对话。拟人化的写法在顾城的诗歌当中随处可见,宛如来到一个童话王国。对于自然的体验其实就是对于生命的感悟,诗歌与自然或者说是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现了自然也就发现了生命,顾城对于自然的讴歌实际上就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赞美。也正是由于这种在自然中特殊的生命体验,使得顾城无法容忍外在世界对于他心中理想王国的破坏,他对于人的社会性的否定实际上也是对自己人格中超我制约的直接摒弃,他认为生命价值的实现应该是本我的自然流露,这也促使了其在偏执的道路上愈走愈远。

二.自我误认的典型

在顾城《远和近》的诗句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一个“你”和“我”的对立,诗中的“你”可以看成是诗人内心一个反观的自我,即想象界的自我。这个自我超脱世俗与自然相近。诗中的“我”则可以理解成一个活在现实界的存在,这里的“看”则与拉康镜像理论的“照”相类似,“你”之于“我”是一个镜中之象,活在想象界的“你”有被抛至现实界的“我”所無法到达的领域。

镜像理论是拉康针对人的自我认识而提出来的。婴儿在镜中识别出自己的形象,人类的自我由此开始确立,并且在后来的一生都会去寻找某种形象将其视为自我。但这种自我从一开始就是在虚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类对于自身主体性的完整感都是通过镜像阶段来获得的,自我即他者,自我是人类自身想象的、期待的、扭曲的甚至是被误认的一个对象。而顾城或许就是这样的一个对自我误认的典型。

1.审美的乌托邦

在顾城的内心,一直在极力寻找一块镜花水月般的人间天国。他说他要修一座城,把整个世界关在外面。[2]后来,他也终于得偿所愿,找到了这样一个地方,那是位于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激流岛。诗人多次提到:“推开窗,我就看见了海,我知道这是我要找的地方”,“这是我找了二十年的地方”。那个四面被蔚蓝色海水围困的小岛对于顾城来说就是一个隔绝外在一切喧嚣的桃源胜地。在激流岛上的生活对于顾城来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在那里他隔绝与外在的一切联系,拒绝学习外语,不与妻子和英儿以外的人交流,走到哪都带着一顶自己制作的烟囱帽。对于他来说,这种生活才是一种理想性的生活,但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其社会性,顾城这种完全脱离社会性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以话语建构起来的如前面诗中提到的“看云时很近”的想象界的生活。乍看起来,他所描绘的激流岛上的生活是一副多么和谐令每个人都心向往之的和谐图景,他摒弃现代社会对自己的所有束缚去构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太虚幻境,所有的快乐都源自自己内心的期待,但是这种美好终究是诗人内心的一个幻景。顾城曾在《英儿》中多次提到与妻子在岛上养鸡以及妻子通过卖鸡蛋来维持生计的,在我们看来,这种基本回归小农社会的生活令人神往,但后来在他好朋友的回忆中,顾城夫妇因为在激流岛上养了几百只鸡,一到晚上,鸡叫声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当警察来到家中劝说谢烨卖掉所有鸡时,顾城一气之下拿着剪刀剪下所有的鸡的鸡头并扔给警察。在这里,我们会发现,顾城在岛上的生活并没能真正做到不受世俗的干扰,换句话说,他理想中的生活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他在书中所描绘的桃园圣地般的生活终究是在虚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爱情的乌托邦

对于正常人来说,看完《英儿》这本小说后,可能都会被顾城在激流岛所建立起来的女儿国所震惊到。他在《英儿》的开篇就说:“你们是我的妻子,我爱过你们,现在依旧爱着......。”虽然在这里,诗人将自己对两个爱人的感情都是给予肯定的,但他不论是对谢烨或是对英儿的爱,都是一种映照在他者的形象上的感情。诗人对于他们的爱不过是经过自己内心关照过后将心中理想形象附着在外部形象上的一种心理。

《英儿》中,顾城提到只有谢烨真的爱过他,但这种爱却并非我们所理解的爱情,而是一种类似于光芒的东西。这里的光芒,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混杂了爱情以及母爱的复杂情感。谢烨对于他来说相当于阳光和空气,他对谢烨的爱源于自己内心无意识的恋母情结。前文提到,顾城从小与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在他的整个童年生活中一直处于缺席的状态,他对于母亲的崇拜源自其内心遥远的女性崇拜。从小,母亲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因此,他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也会比常人更加严重。《英儿》中顾城的朋友就有讲到在生活上顾城极度依赖自己的妻子。从这些都很容易看出顾城对于妻子谢烨的爱更多地像是一個孩子对于母亲天生的依恋。如果说对于谢烨的爱是源自他内心深处无意识的恋母情结,那么对于英儿,则更多的像是顾城在爱着另一个自己。英儿可以说是他心中的一个阿尼玛原型。阿尼玛是荣格用来形容男性内心存在的女性原型意象的,也是男性对于女性的一种个人情节。其发展分为四阶段:从夏娃到海伦到玛利亚再到索菲娜。而这四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男性心中的母亲形象、性爱对象、爱恋的神性以及男人内在的创作源泉。而在顾城的情感世界里,谢烨对应的就是夏娃的原型,英儿对应的就是海伦,女人性的谢烨温柔、宽容,拥有慈母般的博爱胸怀,而女儿性的英儿活泼、任性,充满活力。如果说谢烨对于顾城来说代表阳光,那么英儿则更像是另一个自己。在小说中,顾城在提到英儿时曾讲到:“我听到一声发自内心的叹息,那是英儿的,也是我的。”

从这些,我们会发现,与其说顾城死心塌地的爱着这两个女人,不如说他爱的从来都是他自己,他爱的不过是他自己心中的一个王国。他将自己内心的理想形象印照在外部形象上并执着于此,由此,他自我的裂痕也越变越大。

三.幻象破灭后的死亡

对于顾城来说,谢烨与英儿都是他在激流岛上构建的女儿国中重要的元素,英儿与谢烨的相继离去,打破了他内心幻境的平衡,也成为顾城自我形象否定的根本力量,从而导致了他焦虑甚至仇恨心理的产生。他多次强调:“出书的时候我不一定看得到了。”知道自己不一定能等到成书的那一天还执意书写,这是一种对于痛苦的反复性体验。虽然有提到《英儿》的成书是源于妻子谢烨的催促。但在根本上还是源自诗人内心极力对想象界的召回。在那个想象的王国里,他是唯一的国王。英儿的离去对于顾城可以说是一个致命性的事件,虽然它逐渐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但拉康说我们都在语言中栖身,记忆的倾向性也决定了语言所涉及的是我们内心所无法忘怀的。激流岛、英儿、谢烨以及顾城自己所创作的所有作品都构成了诗人的一个“看云时很近”的想象界,他是诗人通过“想象”这面镜子看到的影像,同时被这种影像所引诱,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此在世界”中。诗人一直活在这种他者目光的温存中,他还未来得及确认出自我,英儿的突然离去以及后来妻子谢烨的离去造成了他想象界与此在世界的断裂,一直以来他所坚守的执念被两个女人毫不留情的背叛,所有的幻象终被打破,还剩下什么,或许对于他来说,只有死亡吧。顾城曾在自己的诗《的确,这就是世界》中说过:“我没有在世界上活过”,这一观点在某种层度上也与拉康的“人只活于幻象之中”不谋而合。

注 释

[1]《墓床—顾城 谢烨海外代表作品集》,虹影、赵毅衡,北京:作家出版社,1993

[2]《英儿》,顾城、雷米,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

(作者介绍:周雅,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学)

猜你喜欢

顾城
在夕光里
远和近
雨后
远和近
无 题
青春懵懂心
远和近
云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