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有限元优化设计球磨机回转体端盖锥角角度
2017-06-08胡子林刘万华刘刚
胡子林 刘万华 刘刚
摘 要:球磨机设计过程中回转体结构强度,是否能满足生产要求,是球磨机设计的关键。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回转体端盖锥角角度不同时回转体结构强度的变化,对比分析结果,得到最合理的回转体端盖锥角角度。
关键词:球磨机;回转体端盖锥角;有限元方法
中图分类号:TD45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球磨机发展越来越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在选矿工艺流程中球磨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机械设备。尤其回转体(由筒体、进出端盖组成)是球磨机主体部件,回转体强度决定回转体在实际使用时的效果。球磨机回转体由两个滑动轴承支撑,可以将回转体及其支撑简化成简支梁。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支撑点距离的变化,会改变简支梁力的分布。随着球磨机回转体端盖锥角角度的变化,支撑球磨机回转体的两个滑动轴承的距离也会变化,从而改变球磨机回转体受力分布。回转体受力分布的变化,会影响回转体的可靠性以及回转体的寿命,所以球磨机回转体强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磨机的正常运行。有限元理论的出现,ANSYS有限元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球磨机这种古老的机械设备带来了新的春天。ANSYS软件可以将我们要研究的对像和它所处的工作环境放到一起去计算,这种计算更接近實际。计算结果亦更接近实际,而且可以将计算结果清晰的显示给研究人员,是一个强大的计算软件。本文主要论述了运用有限元法和ANSYS软件,对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回转体端盖锥角角度对回转体危险部位应力的影响,从而得到最优的回转体端盖锥角角度。
1.建立有限元模型
ANSYS有限元软件具有丰富的接口,可以将在各种三维软件中的建模导入到ANSYS中进行有限元分析。同时ANSYS有限元软件中前处理功能,也可依据点-线-面-体的原则建模型。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结构相对复杂,所以有限元分析用模型是在Solidwork中建成,然后导入ANSYS中进行后续处理。因为此分析为静态结构分析。回转体结构及受载又具有对称性(无人孔门),故对整个模型沿轴切面剖分的1/2进行分析。
2.网格划分
单元类型为SOLID45六面体单元,由于在以后的加载过程中需要对筒体内壁施加非均匀的分布载荷,所以在圆周区域的载荷作用单元上,又建立了一层表面效应单元SURF154,采用了扫略成体网格划分方法,生成的球磨机回转体有限元模型。
3.加载
当回转体有限元模型完成之后,在其上进行约束和载荷的施加。
3.1 施加约束
支撑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的两个滑动轴承,进料滑动轴承为自由端,出料滑动轴承为固定端。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自由端轴承除有两个转动自由度,还有一个沿轴向活动的自由度,固定端有两个转动自由度。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轴承的轴瓦面为120°,轴承压力角为70°。在ANSYS中,建立约束时选取轴承与轴颈直接接触的节点(沿圆周方向70°范围内),这些节点与中心节点通过BEAM188连接在一起。自由端释放两个转动自由度和一个沿轴向移动的自由度,固定端释放两个转动自由度。
3.2 施加载荷
作用在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上的载荷,主要有矿浆、磨矿介质、大齿轮、衬板、回转体自重。采用等效密度的方法简化回转体载荷。满载静止工况下,假设物料和磨矿介质在回转体内是均匀分布的,对回转体的正压力类似于水压力。正压力施加到SURF154单元上,然后传递到回转体上。在ANSYS中,满载静止工况的加载如图1(回转体载荷分布)所示。
3.3 分析结果
在球磨机回转体其他技术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分析了端盖锥角135°和150°时球磨机回转体的应力变化情况。图2和图3分别为端盖锥角135°时球磨机回转体的应力分布云图和端盖锥角150°时球磨机回转体的应力分布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到端盖锥角135°时球磨机回转体的最大应力为50.6MPa;端盖锥角135°时球磨机回转体的最大应力为57.3MPa。所以在球磨机回转体其他技术参数不变的情况,端盖锥角135°的回转体结构优于端盖锥角150°的回转体结构。端盖锥角135°的回转体结构安全系数更高。
结论
本文运用ANSYS对Φ5.5×8.5m溢流型球磨机回转体在端盖锥角135°时和端盖锥角150°时回转体的强度变化。对比球磨机回转体其他参数不变,不同的端盖锥角角度对回转体强度的影响。从而得到最合理的端盖锥角角度。为球磨机回转体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陈黎明.球磨机筒体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及其剩余寿命预测研究[D].中南大学,2004.
[2]张宁.球磨机CAE技术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6.
[3]段进. ANSYS 10.0结构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6: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