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突破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017-06-08石丽燕
石丽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的每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即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以“读”为突破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好“朗读”,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读看结合,体会文本意境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精彩的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构图精巧。让学生给插图配音,为插图做解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可谓事半功倍。如,在教学《日月潭》这一课时,可以很好地利用插图,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欣赏、感悟日月潭的宁静、迷人,然后出示文字提示,让学生做导游,为插图配音。学生的朗读抑扬顿挫,入情入境,无需教师赘言,日月潭仙境般的美丽景色便跃然纸上。
二、读思结合,着重思维训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的确,不仅仅学习需要思考,读书更是如此。如果漫无目的地读书,那么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便成为有口无心的语音机器。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有了问题,学生读书的目标明确,就会读有所悟,读有所得,达到大纲所要求的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时,可以充分利用文中情节看似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尤其在理解“我”对打破窗户后的矛盾心理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再引导学生在朗读后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及自主学习与感悟的空间。
三、读背结合,积累优美词句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有时比系统分析讲解更有效。让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如,《荷花》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明了,非常适合学生学习与模仿。尤其是文中对荷花姿态的描写,用词精准到位,把荷花颜色、清香、姿态描写得恰到好处,这无疑是帮助学生积累美词佳句的范文。因此,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圈一圈描写颜色的词,然后出示填空,再尝试填一填这六个词,试着说一说荷花的美。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练习,学生基本能够把文本熟记于心,并积累其中的美词佳句。
四、读说结合,锻炼表达能力
课堂是學生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说话练习相结合,这样会促使阅读教学更加深入,也会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说”是“读”的发展,是“读”的延伸和拓展。教师应该适时点拨、导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引导学生以说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以此达到“读”与“说”的共同提高。如,在《鸬鹚》一课的教学中,不但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把朗读与说话训练结合起来,达到以说促读、以读促悟的目的。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开放的问答练习,如,读了第一小节后,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进行读一读、圈一圈、说一说的连续练习,如,请你读一读2——4小节,圈出渔人指挥鸬鹚捕鱼的动作,再根据这些动词的提示,说说在渔人指挥下,鸬鹚是如何捕鱼的。还可以进行目标明确的填空式练习,如,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好像在说:“__________。”每一次的说话练习,都要在充分朗读以后展开,各种形式的说话练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渔家生活的悠闲、乐趣与幸福,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读写结合,提升语言智慧
写作是语文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写作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只有跟阅读教学、朗读训练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学生一起探究文章的布局,指导学生学习文章的遣词造句及表现手法,并尝试仿写。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作者按总——分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故乡的杨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优美。在教学中,教师应授之以法,进行读书迁移的训练,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一是引导学生体会故乡杨梅果的诱人,无论是外形的可爱,还是颜色的变化,亦或味道的独特,都让人难忘,这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描写不可分割。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遣词造句的优美与准确。把杨梅树当作人一样来描写,可以“吮吸”,可以“欢笑”,这就是用词的生动;杨梅果的颜色在成熟的不同阶段有很大变化,故不能用一个词简单概括,这就是用词的准确。三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先总后分,并抓住事物的外形、颜色和味道,分层次描写。这几方面的习得并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师生在不断的朗读与总结中共同发现的。若课堂有时间,再为学生提供一个练笔、仿写的机会,学生定会把阅读的所得转化为自己写作的资源,学生的写作悟性也能得到开发和提高。
总之,“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坚持以“读”为本,把“读”作为突破口,发挥出“读”应有的作用,只有这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得到落实,才能不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