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资源拓展课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17-06-08俞柯帆
俞柯帆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资源”的定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1,而本文所指的影视资源特指对语文学习有教育指导意义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但如何将这些影视资源有效地利用于名著导读课程中,乃至探索出一套新颖而可行的名著导读课型,是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的内容。
一、影先于文型
读前导读指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前播放相关影视片段,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名著树立初步感知,认识名著主人公,理清相关故事情节,拉近与名著的距离。其实质在于为名著阅读做铺垫,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如,收看电视剧《西游记》(87版),显然已成了学生们的一种固定“度假模式”,绝大多数学生便是通过电视剧记住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和精彩情节。在上《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时,学生们基本上明白孙行者与牛魔王一家的渊源,无疑,这便是读前导读所凸显的成效,带着这种亲切感去阅读名著原文,无疑会降低学生的阅读门槛,甚至無师自通。
二、影文共赏型
影文共赏,顾名思义,指的是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运用相关影视资源。通常,可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对同一名著的不同版本影视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影视作品与名著原文进行比较。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走进名著,领略情节魅力,感受人物性格。
(一)影影对比,择优观赏
《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曾被多次翻拍成电视剧,而不同版本的电视剧对于同一情节的处理往往有所差别。如,笔者在上《水浒英雄——武松》导读课时,让学生们新旧两版《水浒》对《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经典片段的演绎,结果发现了较为显著的差异:旧版武松最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且情节紧张激烈;新本的武松则用匕首、石块等工具杀死老虎,虽添加甚多特效,但情节显得拖沓游离。然而,原文对于该情节的描写则为:“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显然,87版的《水浒传》抓住了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细节,让观众感受到武松作为梁山好汉的英勇神威、武艺高强,更符合原著所传达的精神。影视作品的好坏难以一言概之,但符合原著情节,应该成为主要评判标准。鼓励学生选择更经典的版本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减少误读乃至错误的可能性,最终起到影视助读的好效果。
(二)影文对比,感悟共处
文学名著在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之时,有些细节得以保留,较为逼真地重现了名著情节内容。因此,在影文对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寻找影视与原文相符合之处,并以此为契机,赏析名著的情节与人物。
(三)影文对比,分析差异
影视资源在名著导读中的使用必须恰到好处,必定不能让观看影视片段取代了阅读原文。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影视片段,让学生比较对于同一情节,影视与原文的差异。笔者在执教《西游记》导读课时,特意截取了于《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相对应的影视片段,经过细心的比较,学生们轻松地找出了几处不同。阅读名著还需做到理会文字,徜徉于文字的天际。
三、影于文后型
徐文凯老师在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内容进行阅读指导时,为了让学生品读“三拳打死镇关西”的经典场面、认识鲁达疾恶如仇粗中有细的形象之后,让学生观看了“醉打蒋门神”和“血溅鸳鸯楼”的电视剧片断,这是典型的影于文后课型,给了学生很大的思辨空间,也激起了他们浓厚的阅读《水浒传》原著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