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朗读策略
2017-06-08郑刚
郑刚
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朗读训练的成败。朗读教学被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必须努力钻研和探索,完成这一项艰巨的朗读训练任务,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验与感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朗读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要想将教材中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反复的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保持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反复的朗读中始终兴趣盎然,直至最终掌握其中蕴含的语言规律。
第二,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的领悟。
在学生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他们的各种感官被综合调动起来,通过不断的反复朗读,学生逐渐对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和事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感官,逐渐把教材中单调的文字转化成了一幕幕生动具体的形象展现在脑海中。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情朗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为敏锐的感受,他们开始与文章中的人物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作者的风格特点,在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于语言的敏感度。
第三,朗读能够美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就要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验到文章的深刻内涵、了解作者的情感以及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朗读中活跃起来。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在美好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下产生身临其境的独特感受,从而为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且朗读文章的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与学生心理感知能达成一致,可激发出学生荡气回肠的情感体验。
二、有效朗读的指导策略
具体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怎样操作才能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使语文课堂因为扎实有效的朗读而灵动起来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
在小学阶段是否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一直是语文教师在广泛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朗读时不能过分强调朗读技巧,但还是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淡化不等于不要朗读技巧,因此,在语文朗读教学中,适当地点拨和指导还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技巧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语音语调、句子的停顿、轻重音的区别等,这些技巧并不是每节课都要重点强调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指导时机和侧重点。要做到基本的两点要求:第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理解和感悟的时间和空间;第二,完成朗读的三要素: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出不同的训练内容,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项目,因材而读,因人而异,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朗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有针对性地选择正确的朗读方式
读书的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朗读形式。默读、轻声读、大声读;齐读、个人读、小组读;快速浏览、略读、精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等。如此多的朗读方式不可能每个都要在课堂上呈现出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
(三)丰富学生的朗读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朗读并不是让学生进行一味地反复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的朗读过程变为自己对文章内容深入挖掘理解的感悟过程,将朗读与语言基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高朗读的效率,使朗读的训练过程变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语文学习既要书声琅琅,又要静思默想。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朗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朗读的作用。学生在朗读中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将文章中描绘的画面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做到“寻言以明象”。第二,既要书声琅琅,又要品味揣摩。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之作,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经典词句,揣摩其蕴含的情感,进而体会作者深沉的情感。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和感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