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地活着,一场人生盛宴
2017-06-08
审美地活着,一场人生盛宴
审美,是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归属人类精神活动。那么美学研究,则为精神之精神的活动。它思辨又感性,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本期,借助几本涉及美学的书,一起饱享精神食粮。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并想与大家分享好书,请与小编联系:邮箱zhaoyingno.1@163.com。
《谈美》
朱光潜 著 中华书局
本书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作者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作者呼吁人们“慢慢走,欣赏啊”,因为“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
《画家生涯》
【美】高居翰 著 杨贤宗 邓伟权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善于通过风格分析,来研究中国绘画史。本书打破文人画家“寄情笔墨、自书胸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话,从现实层面,考察不同阶层画家的状态。帮读者充分考虑一幅作品的创作情境,调整对艺术风格、品评标准的看法。
《哥伦比亚的倒影》
木心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木心有点老清新。小清新就像风铃,叮当作响,惬意,但“木铎金声”才令人震撼。木心文字绮丽而纯真,灵性十足。他的笔触,有时悲哀沉思,有时诚恳任性,有时嘿笑天真,有时销魂忘我,有时险峻刻诮,有时伤怀绵绵。
《设计中的设计》
【日】原研哉 著 朱锷 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设计到底是什么?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作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给出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探索,终于揭示了“日常生活”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设计”的意义超越技术层面,为生活观、人生观注入力量。
《美學散步》
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精彩锦句:
矿石商人仅只看到矿石的货币价值,而看不见矿石的美的特性。我们要把整个情绪和思想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里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代曾有人把这个过程唤做“移人之情”或“移我情”。
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廓,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从窗户看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
尼采说艺术世界的构成由于两种精神:一是“梦”,梦的境界是无数的形象(如雕刻);一是“醉”,醉的境界是无比的豪情(如音乐)。这豪情使我们体验到生命里最深的矛盾、广大的复杂的纠纷。“悲剧”是这壮阔而深邃的生活的具体表现。所以西洋文艺顶推崇悲剧。悲剧是生命充实的艺术。
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中国古代诗人、画家为了表达万物的动态,刻画真实的生命和气韵,就采取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离形得似”“不似而似”的表现手法,来把握事物生命的本质。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蒙娜丽莎》的微笑不是像影子般,飘拂在她的眉睫口吻之间吗?中国古代画家画竹子,不也教人在月夜里摄取竹叶横窗的阴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