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不敢骄傲地寒酸
2017-06-08陈思呈
陈思呈
我有几个特别要好的朋友,都有强悍的金钱观。比如许多多,推崇亦舒金句“没有爱,有许多许多的钱也好”。她说人生的很多事情都是钱可以解决的,而钱解决不了的则属于命运的范畴,多想无益。金山山的代表言论是:“挣钱多少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素质和能力的高低。”
我觉得她们一语中的。但是我心里总有一点不安,起因首先是我很穷,按金山山的标准,属于能力不足的人群。不过,我最近认识了一位比我还穷、比我还寒酸的朋友。穷是一种客观处境,而寒酸则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我想说,寒酸,这个表面看來被赋予贬义色彩的词,其实可以成为一种美学境界。
我们是在一个会议上认识的,称她为宋勇气吧。会议开了几天,昏昏欲睡,刚好手机信息一响,发工资了。我一看,“您尾号×××的储蓄卡账户于×××收到工资3560元,活期余额为4850.24元。”因为我们几天来常常谈论“纸媒将死”的话题,所以我顺便把这条信息给旁边的宋勇气看,以做佐证。
她看了很有同感地说,她的情况与我不相上下。为配合这窘迫的收入,我们进而比赛谁的生活状态更寒酸。我说我现如今几乎不买东西,因为我发现购物欲是越买越旺盛,而越不买则越不想买。
她表示赞同,然后开始陈述她的寒酸境界。除了和我一样,用按键手机、出门尽量步行、不购物不饭局之外,她说她不打算买房。40岁、拖家带口的中国人,如你所知,几乎都把买房当成某种生活宗教,事实上,一套房都没有的人极少,而宋勇气显然对此深感坦然。瞬间,我感到自己变成了许多多和金山山,也开始忧虑而费解地看着她。
我问她:“你觉得自己是穷人吗?你怕不怕贫穷?”
她说:“如果家里人吃不饱,孩子读不上书,老无所养,还叫他不要怕穷,那肯定是不现实。但像我们这类人,生活是有基础品质的,有职业,有交际,孩子能读书,生病能看病,只是衣食住行稍微节俭,只能买必需品,不能买奢侈品,我们这种状态不是绝对贫穷,而是相对贫穷,所以,不害怕。”
“房子不是必需品吗?”我向她确认。
“对,不是。房子不是真正的必需品,也许是经济的阴谋。”
涉及经济的话题有点儿超出我的智商,于是我停了下来。与其说我被她说的内容说服,不如说被她的态度折服。她咋能比我更不怕寒酸呢?但我又隐隐觉得她有道理。事实上对钱的态度不但与“欲望”纠结在一起,还与“体面”纠结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表面上害怕的是贫穷,事实上是害怕不体面,这是多数人不能欣赏寒酸的原因。
宋勇气还跟我讲,法国有一些年轻人专门捡超市扔掉的食物吃,这批人肯定不是乞丐,他们出于什么原因,有可能是反对社会浪费,还有可能,我猜是对“体面”的一种嘲讽。
然而普通人的勇气,比如身边的宋勇气,他们对物质的低欲,对寒酸的坦然,则更令人起敬,也更值得玩味。在物质带来的匮乏感之外,他们早已有别的途径,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
所以,我重新想到那早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安贫乐道”论。“贫而乐”之所以被强调,正是因为多数时候贫穷容易不快乐。而“贫而乐”的可能性,无非来自两种。一种是,他们得到关于幸福的更好的理解,独辟了另外的蹊径,轻巧地绕过了物质的关卡。另一种是,他们无感于约定俗成的标准,不恐惧尚未到来、或许永不到来的贫穷,不预支尚未到来、也或许永不到来的艰难。
归根到底,我们只是害怕我们还没有穷死,就先被对贫穷的害怕给吓死了。
(摘自《美文》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