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你,我学会了爱
2017-06-08苏筱秋
苏筱秋
我和栗娟相遇,是在培训学校的报名处。我看她虽然穿着新潮,但已经上了年纪,便问她是否要给孩子报名。她摘下墨镜,笑眯眯地说:“是我报名。”
我一时蒙了,我们这培训学校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开设的,学校从来没有收过超过40岁的学生。我向她说明了情况,她却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从兜里拿出卡来缴学费,还说:“我不介意跟孩子们一起上课。”
一个星期后,她居然走进了班级,成为我的学生。起初我以为她一点英语都不懂,教起来肯定很费劲。上课后,我才发现,她的英语基础跟其他学生差不多,就是发音比较奇怪,总带着点别扭的乡音。
我对栗娟一直有偏见,她对我倒是一口一个“老师”地叫着,丝毫没有倚老卖老的迹象。那天,她拿着小本子找我,希望我帮她翻译几句话。我接过一看,无非是与生活有关的记录,便随口问了句:“这些都是什么啊?看你每周都会抄下来学习。”栗娟腼腆地笑了笑:“女儿发在朋友圈的,我看不懂,就抄下来问你。”
后来,我渐渐了解到,栗娟的女儿已经在国外定居7年了,虽然经常打越洋电话,可毕竟日日不见思念浓,栗娟加了女儿的微信和微博,希望多了解她的世界。可是,微信、微博上面都是用英文写的,栗娟看不懂,只能自学英语单词、语法。她笑笑说:“女儿还好,打电话时说中文,外孙却只会说英文,我想跟孩子说说话,就只能来培训班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我特别羡慕栗娟的女儿,即使相隔万里,还有一个日夜思念着她的妈妈。我对我妈最深的印象,是初一那会,妈妈将一个装满文具的书包递给我,说:“等你把这些文具用完了,我就会回来。”可我并没有等回妈妈。后来才知晓,妈妈永远不会回来了,她跟我爸离婚了。
妈妈前几年也回来探望过我,在校门口像打游击战一样出现,但是想起以前的事,我始终没有原谅她。后来,她来探望我的次数越来越少。可能岁月已经磨平了我的棱角吧,看着栗娟,我居然开始思念母亲。
有一天,栗娟兴奋地晃着我的手说:“我女儿下个月回国,盼了两年,总算把她盼回来了。”
栗娟的幸福感,像要溢出来了。从那天开始,我单独给她开“小灶”,希望她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日常用语。为了方便,学习地点干脆就定在了栗娟家。栗娟家是一套独栋小别墅,打理得特别漂亮,屋子里到处都挂着她女儿的照片。许是见我对那些照片感兴趣,栗娟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她和女儿的往事。忽然之间,她转而问我:“怎么从没听你提过你妈?”
我愣了一会儿,向栗娟说出了原委。栗娟静静听完,却说:“大多数母亲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孩子,除非是生活所迫。你应该很想她吧,那就给她,也给你自己一个机会。”
有时候,我觉得我和栗娟像共患难的伙伴——一个等着远洋归来的女儿,一个等着飘无踪影的母亲。我们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深深挂念的人。
栗娟每天都在倒数着女儿回家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她的不安情绪更甚。有时候,她会跟我嘀咕:“万一她工作忙,这次回国又泡汤了怎么办?”
我安慰她说:“不会的。况且,你的英语虽然蹩脚,在国外的简单交流基本没问题,可以买张机票飞过去看望他们。”
栗娟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对,我还可以过去看他们。”栗娟说女儿结婚那次她去过一次,但是因为语言沟通问题,给女儿添了不少乱子,所以这些年也没這个想法。既然现在英语“学有所成”,的确应该尝试下。
不久,她女儿依照计划回国,我陪栗娟一起去接机。大抵是太过紧张,栗娟在机场一遍遍地练习着“welcome back”(欢迎回来)。只是这句话,最终也没有说出口,而是被结实而又温暖的拥抱取代了,她与女儿紧紧相拥。小外孙则仰着脸,用明显刚学的普通话,努力地说出:“外婆,你好!”
那天,我见证了栗娟与女儿一家人的团圆,她满溢的幸福也感染着我。我在厨房里帮忙做菜时,栗娟偷偷地问:“你大概也想你的妈妈了吧?如果她再来找你,你会不会也给她一个拥抱?”“嗯。”我用力地点了点头。看着栗娟欣慰的笑容,我想,我的妈妈笑起来,会不会也那么好看?
(摘自《家庭百事通》201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