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2017-06-07杨清
杨清
多年的带班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一个现象:“只要有学生存在,就会有问题学生存在”。如何帮助问题学生恢复常态,对每一位班主任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每一个问题学生的最终转化都将是其生命价值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将会使我们的教育生命更加精彩。现在我结合班里一个孩子的变形历程,谈谈我一些浅薄的感受:
一、案例呈现
2014年国庆节之后,一位“个性”突出的孩子从兰州十九中(兰州的重点中学之一)转入我班。这位“个性男孩”因在兰州交友不慎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最终逃学、辍学,曾在酒吧尝试打工。孩子的父亲也请求亲友们劝说,甚至还咨询过心理医生,但效果甚微,最后为能帮助孩子断绝和那帮“混混”的接触,决定背水一战把孩子带到嘉峪关借读。
经过整整两年的适应、调整和改变,这个孩子的成绩稳定下来,而且性格温和、待人诚恳、思想积极上进,在今年五月份要离开嘉峪关去兰州参加中考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有些不舍。后来在兰州的中考成绩公布后他的父亲给我发来短信告诉我孩子中考总分597.5分,并最终被录取到兰州西北中学尖子班。
二、思考与启示
我一直很信奉儒家的“性本善”的观点,也深信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颗积极、向善的种子,要想让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就需有人去精心呵护和灌溉,如若过程中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只要我们能给予正向的关注、期待、鼓励与帮助,它依然会以健康的姿态追寻自己的发展方向。正如这个有点走偏的孩子,在他今天这样一个特定的年龄,出现一些特殊的问题很合理、正常,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苛责,而是要看老师能否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胸怀与智慧和足够的耐心,他的转变也让我坚信一句古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蕴含的道理。在帮助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也同样收获了一些新的认知:
1.用心地“表达尊重”
“尊重”是“平等”、是“礼貌”、是“信任”,对于问题学生来说,尊重的表达体现为“接纳”,既接纳学生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也要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只有在接纳的基础上才会有所谓的理解和认同。如刚才所述的这位“个性孩子”,自习课虽静坐却无所事事、四处张望;因家庭作业未完成被罚出教室而看似不屑一顾;因堵厕所受学校处分略显不服,等等,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如若我们对此采取强硬的态度、恶毒的言语、厌恶的表情,就此一棒子打死,给他定性、贴标签,那这个孩子也许真的就走向了对立面。
2.着眼于“积极关注”
班主任面对问题学生因以積极、乐观的心态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班主任应更多地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言语和行为的积极、正向的方面。记得这个孩子刚刚转入我班一个多月,年级组举行“篮球友谊赛”,他这样一个刚刚转来的平时极其冷漠、让同学们产生极其强烈距离感的“独行侠”,凭借他在班里超群的球技卖力地打完了全场,中途没有休息,赛后我给予他感谢和夸奖时,他却满是自责和愧疚。也正是这场比赛打破了他与我、与同学交流的僵局,他得到了大家认可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归属感,他开始刻意地表露一些潜在的积极面,因之前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加上我多次在班里发表关于他的一些积极的言论。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这个孩子变化很大,有了很大的包容心,没有和同学发生一次矛盾,并在班里有极好的人缘,学习态度明显改变,脸上有了单纯、可爱的笑容,并能坦然地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建议。
3.学会把握“共情”
“共情”属于心理学中的名词,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师在工作性质上来讲有相同之处,都是“助人自助”。在我们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学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有些老师可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理解,不但难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往往打击了学生接受批评、继续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班主任老师要处理好学生问题就必须具备“共情”的能力。所谓“共情”是指体验学生内心世界的能力。诸如,这个孩子经过一年的努力,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家长和我对其仍然不放心,于是我闲暇之余总爱琢磨他,从他的成长环境、父母从事的工作性质、他自身的性格和接触的同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突然对他曾经的叛逆和辍学有了新的认识,便在私下里和他交流,并且有了某种默契。记得初三放寒假之前从他父亲那里得知他将回兰州过年,我略有担心,便把他叫到办公室原本打算再念念“紧箍咒”,还没等我开口,他便笑着说:“杨老师,我早已经和他们没联系了,您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做!”但后来我还是不放心中途给他的父亲打电话询问后,才觉得我真有些多虑了。
这个孩子和我相处了两年,从初见时彼此抱有很大成见、形同敌我的关系,到离开时彼此的恋恋不舍确实让我感慨颇多,也让我更加坚信班主任真心的投入、真心的付出、真心的期待,一旦孩子们感受到这样的“真”,他们回馈于你的便是尊重、信赖和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