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中考综合性主观题的综合表现及教学对策
2017-06-07章文玉
章文玉
摘要:每年中考前夕,对于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而言,都会对历年的中考陈题揣摩一番,目的是在研究陈题的过程中分析中考试题命制的特点,以利于在复习阶段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中考成绩的目的。以杭州市2016年主观综合题29题为例,总结梳理中考试卷中主观综合题综合性的内涵特点,在总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思想品德;综合性主观题;综合表现;教学策略
一、试题再现
为便于读者了解主观综合题的原貌,且为了作者行文的方便,现将2016年杭州市思品中考试卷中主观综合题29题原文再现如下:
29.(18分)经过30余年努力,我国使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书写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一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1)概括图和表分别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
(2)说明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4分)
材料二:教育部门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全面覆盖贫困地区的学校、教师、学生和贫困户。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等7个层面构建全领域结对帮扶关系,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3)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知识,说明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理由。(6分)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①创新发展②协调发展③绿色发展④开放发展⑤共享发展五大理念。
(4)某县采取了如下扶贫开发行动。请把这些行动直接反映的发展理念的代号填入表中。(每栏限填一项,4分)
二、綜合性主观题综合的具体表现
所谓综合性主观题,是指试题信息量大,涉及知识点多的非选择题型。这类题型往往在思品中考卷中处于压轴的位置,能否做好此题,对学生该学科的成绩相关性极大。下面,以杭州市2016年中考思品试题第29题为例,先梳理一下其综合性的具体表现。
1.呈现形式综合
从试题呈现的形式上看,在该题中,除了文字表述之外,还有一个柱状图,两个表格,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可以说是图文并茂。图文并茂的呈现形式,既可以让试题看上去赏心悦目,又吻合初中生感性认知活跃的特点。
2.知识层次综合
知识的综合又分为两类。其一是教材外知识和教材内知识的综合。比如,该题的第(1)问和第(3)问主要考验学生对书本之外的时政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事求是地说,这部分答案的知识点在教材中是找不到原文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次加工,因此,它应属于“书外”的知识;而第(2)问中让学生回答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是有固定答案的,属于课本上的主干知识,是“书中”的知识。
其二是知识层次的综合。比如,第(2)问中让学生回答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是属于记忆层次的知识;同样是第(2)问中的第一问“说明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则属于对理解层次知识的考查;题中的第(3)问“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知识,说明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理由”明显上升到了知识运用层次的考查,同样的道理,第(4)问的这道表格题,命题者列举出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填出其所体现的发展理念,也属于知识运用层次的考查。可以说,在这道综合性的试题中,对知识层次的要求至少涉及记忆、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综合性明显。
运用层次是对教材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此,从考查的知识角度上看,此题综合了教材内和教材外两类知识。
3.考查能力综合
从回答问题所需的能力上看,第(1)问“概括图和表分别反映的经济信息”,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命题者所给的图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则考查学生判断事物因果联系的能力,第二小问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第(3)又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一道题中,蕴含了对学生有效获取信息、记忆、判断、理解和运用等多种能力的考查要求。
4.知识与思想的综合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文指出,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性质之一,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正是思品课程的这一重要特性,纵观此题的材料内容,读者不难发现,该题虽然文字、图表丰富,但其立意是仅仅围绕“扶贫”这一关键词而展开的。众所周知,扶贫是党和政府当下重要的工作之一,将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融入试题中,就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现实国情的了解,更有利于学生在心中牢固树立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
可以说,在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在阅读、解答试题的过程中,在思想层面上受到感染和启发,这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
三、综合性主观题的教学对策
在熟悉了思想品德综合性主观试题的综合性表现之后,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在日常的教与学中针对这些具体表现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除了做好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一常规做法之外,还有哪些有效措施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还应该做好三点工作。
1.重视材料的“动”感
所谓动感,指的是命题者所给的材料在呈现形式、材料本身体现的时代背景及材料的立意等方面都是富于变化且有时代气息的。我们知道,在解答综合性主观题的时候,学生首先面对的是材料,可以说,所有的综合性主观题都是以相应的材料作为背景的,仔细观察杭州市2016年中考综合性主观题的选材,可谓动感十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好材料的“动”感所在。
(1)材料呈现形式动感
此处的动,是变化的意思,所谓动感是指命题者在编制题干的时候,不再采用全部是文字的材料,而是采用文字、图表等多种材料的组合,使试题不再呆板。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编制综合性主观题时,应该注意这一趋势,在题干的呈现形式上要尽可能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以求得试题直观上的生动活泼。因为注重选材的动感,不仅仅是杭州市思品中考综合性主观题的特点,也是全国其他地市经常关注并采用的。
(2)材料内容多融合热点
所谓热点,就是当今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把这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热点问题融合到材料中,就使得试题材料富有时代气息,动感十足。以杭州市2016年思品中考题的29题为例,试题中第一则材料和其后的柱状图以及表格,都是反映我国当下党和政府精准扶贫这一热点的。
这就启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试题命制时要合理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题干材料中,这既是学习者的需要,也是考试的趋势。
(3)材料之中有高的立意
如果仅仅将材料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将热点问题融入材料中看成是动感的话,这未免有点浅薄。笔者认为,这两者只是材料动感在外在形式上的表现。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综合性主观题也不例外。若要试题材料在内涵上充满动感,那么材料中需要含有高的立意。
平日的学习也好,重大的考试也罢,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所谓教育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尤其在注重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今天,通过饱含社会责任、体现正能量的试题材料,在考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情感,是命题和考试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从29题中不难发现,整个试题的材料紧紧围绕国家的精准扶贫这一热点问题,无疑让这道试题的立意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可以说,崇高的立意,让综合性主观题的选材动感趋于质的完美。
2.理清问题的逻辑
在实际考试过程中,学生首先面对的是综合性主观题的材料,阅读完材料之后,进入大脑的元素就是命题者设计的问题。既然是综合性的主观题,命题者设计的问题往往是多个系列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理清问题之间的逻辑是非常重要的。
(1)要明确考查目标的分类
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教育教学的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六个级别,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前面说过,考试是教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试题问题的设置上,基本也是遵循这一规律的。
比如29题中,让学生回答“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属于记忆类的,让学生“说明图和表反映的经济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等问题则属于理解类的,而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知识,说明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理由这一问题则属于应用类的。总之,只有理解了考查目标的分类,才能为明晰考查问题间的逻辑提供前提。
(2)要明晰考查问题的难易
明确了前面考查目标的六大分类之后,还需要知道这六大目标在难易程度上是逐步增加的。就是说,记忆类知识的考查是最初级的认知,后面的依次递增。我们知道,作为一道综合性主观题的系列问题,命题者一般要遵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去设置,也就是说,要先考查学生的初级认知能力,再考查学生较高的认知能力。
从29题中不难发现,命题者设计的问题都是按照这一认知思路定制的。虽然偶尔有先考查理解类的题目在前,但总不能脱离由易到难这一逻辑思路。這就启发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尤其在综合性主观试题的命制中,对系列问题在设计上要符合由易到难的认知逻辑,同时更要让学生领会命题者的这一规律做法。
(3)要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答方法
我们知道,知识是用来说明事实和解决问题的。实际的事实是不同问题的解决,其用到的知识是不同的。当下对知识的分类中,最广泛被人接受的是安德森的观点,他将知识分成四大类,即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教师应该清楚,像29题第(1)问,让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第(2)问中让学生作答“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属于事实性知识。对于事实性知识,用陈述的方法点出事实即可。
而对于第(3)问,让学生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知识回答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教育的理由,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教育与扶贫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属于运用概念性知识解决问题的范畴,对于这类问题的回答,要回答出两种基本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29题而言,没有涉及如何做的问题,如果涉及如何做的设问,就需要运用程序性的知识来作答。因为程序性的知识简单而言就是如何做事的知识。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答方法。
3.关注能力的多元
对于一道综合性的主观题而言,命题者往往想通过系列小问题的设置来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社会的时代,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逼人耳目。我们应该清楚的是,这林林总总的信息,有些对我们的发展是有益的,有些则是无益甚至有害的。因此,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问题,是合格公民的素养要求。也正因此,能否根据所给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往往是综合性主观题常常涉及的问题之一。
以29题为例,排在这道综合性题目中的四个小问题中,首位就是让学生“概括图和表分别反映的经济信息。”这明显属于考查学生依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题型。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培养去伪存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成为应对综合性主观题的当务之急。
(2)提升知识的理解能力
笔者曾经参加了2016年杭州市思品中考试卷的批阅工作,从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可以看出,不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欠缺的。万丈高楼平地起。相对于能力、觉悟和创造等高认知目标这些高楼而言,知识就是平地,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高楼就失去了稳固的根基。
以学生对“指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个问题的回答来看,参考答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可是,不少学生把“生产”写成了“生产力”。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虽然一字之差,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学生之所以会轻而易举地写错,主要原因是对生产力和生产两个基本概念没有吃透。由此可见,要应对综合性主观题,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是最基础的工作。
(3)强化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用,知识是为解决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而存在的。如果离开了这个目的,知识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只能算作死知识。
以29题中的第(3)问为例,命题者要求学生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知识,说明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理由。在批阅试卷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写下了诸如“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答案,很明显,道理虽然是对的,但不符合作答的要求,作答的要求是运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知识。
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审题不细致,更能反映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在日常教学中,理应强化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正如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综合性主观题多研究,细揣摩,一定能够引领学生较为从容地应对这类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