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
2017-06-07贾玉萍
贾玉萍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师有效的设计与监督引导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的成功体验与参与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的内化也更加牢固。就如何进行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学习兴趣
一、设置悬念。创设迫切学习的活动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以悬念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这样有利于营造积极活动的课堂氛围。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識之中,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在学生的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悬念可以利用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矛盾冲突来引发。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一课时,出示15-3和3-15两个算式请学生进行计算,学生算到第二题时产生疑惑,“怎么减不动?”老师:“题目大概出错了。”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急切等待老师的解答,此时可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悬念也可用故事或游戏比赛来设置,如,在教学“多边形外角和定理”一课时,可先请学生分别算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外角和,而教师则不借助任何工具说出这些多边形外角和的值,当学生一个个睁大好奇的眼睛有点不可思议时,老师告诉学生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这样引起学生迫切学习新内容的愿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二、实例引发。创设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
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或数学思想,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并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化”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前,给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碎成两块(如下图),如果要配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玻璃,而且只能带其中一块做样子,带哪一块更合适呢?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探求其涵盖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引发学生对新课题的学习兴趣。三、设计实验。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观察和实验是收集科学资料、获取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运实验操作,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自觉思维的能力和质量。例如,在教学“圆柱侧面面积计算”一课时,先请每个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模型,然后引导学生沿着圆柱的一条母线剪开,观察这时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并启发圆柱的侧面面积如何计算?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操作认真,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所以,感知比较充分,绝大多数学生都发现了“圆柱的侧面面积=圆柱底面周长×高”这一规律。
四、提出实际问题。创设探索、发现的活动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所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待于发掘的宝藏。提出实际问题,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索、发现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发现的成就感,有助于建立数学模型。如,教学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可从学生熟悉并喜爱的足球赛引发:
师:足球比赛中,赢球数与输球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学校足球队伍在一场比赛中胜负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上半场赢了3个球,下半场赢了2个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个球,即:(+3)+(+2)=+5;(2)上半场输了2个球,下半场输了1个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个球,即:(-2)+(-1)=-3。请同学们举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生:(+3)+(-2)=+1,(-3)+(+2)=-1,(+3)+0=+3,
(-2)+0=-2,0+0=0,(-2)+(-2)=0。
师: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看能不能得到启发,发现有理数加减法的法则。
综上所述,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发展学生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