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如何教孩子理财
2017-06-07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中,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就足够了,赚钱是大人们的事。
而在美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然我们的文化存在差异,但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财方面,的确有着独到之处。那么,美国家庭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呢?
“从3岁开始的人生计划”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
康奈尔大学约翰博士有4个孩子,每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拿出1000美元,为他们分别立了户头,然后,在孩子还不懂事时,帮着他们保管各种各样“属于他们自己”的钱,即孩子从亲戚朋友处得到的礼金、孩子的工作、奖励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给孩子的固定投资,等等。当钱存到够买理财产品或股票时,他们就为孩子购买一些。日积月累,当孩子年满18岁时,就可支付昂贵的学费。
理财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国学校也重视“钱”的教育,认为这是把孩子从“象牙塔”中“请”回到社会现实中来。
在美国学校里,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各种各样的公司,在同学、老师间做生意,看谁能赚更多的钱。孩子们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筹资金。或者,让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一个“工贸”性质的公司。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角色,有当工人的、有当设计人员的、有当管理人员的。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把个人的工作角色同报酬联系起来。学校里还会举办真正的“拍卖会”,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
美国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很注意让孩子们学习社会上的“生存竞争”的技巧,也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一面。这样,有关“钱”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到另一个层次,即把“赚钱”的行为演绎得更贴近生活了。
“要花钱打工去”
美国家长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很多小孩都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大多数美国孩子很习惯打工,小至在家洗碗、扫地或帮邻居作临时保姆,大到去做兼职等,只要是可以赚钱的活儿,家长都会鼓励孩子去做。在每年的感恩节,童子军们就会外出筹募经费。在美国,经常会看到拿着手工饼干或慈善餐券到住宅区按门铃兜售的小朋友。
很多社区每年暑假也会组织短期宣传队,让学生们参加,他们甚至可以前往墨西哥帮助当地居民盖房子,或是教来美国过夏令营的小朋友学英文。但这些活动所需的一切费用都是要由他们自己筹募的。因此,孩子们会通过举办说明会、义卖或帮家长们洗车等方式来筹集这些费用。
为什么美国父母不直接给孩子所需的费用?孩子们不是在做善事吗?他们一致的观点是,通过这种用劳力去实现目的的生活经验会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同时,也能从赚钱不易的切身体会中懂得并珍惜劳动所得的每一份回报。这样,孩子们每花一分钱都会多些思考,会更懂得把金钱运用在最值得的地方,这对孩子们一生的金钱观会有很正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