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联网+大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6-07蔡帆林华庆吴海燕周美娟

科技创新导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创业大数据

蔡帆++林华庆++吴海燕++周美娟

摘 要:互联网、大消费、大健康三大经济族群强势崛起,标志着医药产业模式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互联网大数据”一体化防治模式。以广东药科大学为例,该校创新性地形成以“互联网+大健康”为导向构建形成“一核心、多平台、重集群、可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该培养模式下的经验及成果,为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依据及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 产学研 孵化基地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30-04

Study on the Mod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Based on “Internet +Big Health”

Cai Fan1 Lin Huaqing1 Wu Haiyan2 Zhou Meijuan3

(1.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Social Servic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2.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China; 3. General Hospital of Guangzhou Military Command of PLA, Guangzhou,Guangzhou Guangdong, 510010, China)

Abstract:The strong rise of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groups, Internet, large consumption and health, symbo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odel from a single treatment model to an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odel of prevention, cure and support and Internet data. Taking the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hool innovatively formed a “one core, multi-platform, re-clustering and recyclabl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based on “Internet and large health”.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training mode And the resul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 training model to provide a strong basi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Incubation Base; Big Data

隨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当今社会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促进其大学生教育全面发展,是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发展需面临的极大机遇。互联网、大消费、大健康三大经济族群强势崛起标志着医药产业模式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互联网大数据”一体化防治模式。

广东药科大学是广东省经营性领域技术入股试点的三所高校之一,校区内设有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大健康产学研孵化基地,具有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多年来,该校已经创新性地形成以“互联网+大健康”为导向构建形成“一核心、多平台、重集群、可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成功的在实践中培养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不菲的成绩,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引进社会广泛关注。

该人才培养模式有五大特点,可以简单用图1清晰表示。

1 人才培养特点

1.1 与时俱进,精准把握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推广在线医疗新模式的要求,推进国家大数据战略,建立人群健康数据库,构建全域性健康服务的模式与产业链。“互联网+大健康”产业的市场到底有多大?据统计,当今我国健康服务业市场在2万亿左右,预计到2020年将会达到8万亿的规模,“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万亿级医疗健康产业市场等待开发,蕴藏无限的创业机会。

1.2 规避并解决高校创新创业体系的常见问题

广东药科大学在创业教育模式中注重并归纳以下四大常见问题:一是在“全民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而创业,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因“情怀”创业,还有不少是为逃避就业而创业。这类项目容易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成熟的盈利机制从而导致无法可持续的孵化,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部分大学生创业项目迷信“融资”,轻视创新研究基础,因为解决不了在转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导致这样的项目容易中途夭折。三是多数大学生创业项目因为缺乏可持续的创新创业导师引导,让项目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更加混乱。美国Morgan State University的Singh&Magee教授认为,随着创新创业人才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高校需要拥有更多高学历和经验资深的教师队伍来完善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但我国目前实际上却出现了创新创业导师资源短缺的现象[3],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也阻碍创业教育良性发展。四是创新创业项目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行业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能研发什么”与“需要研发什么”普遍脱钩,缺乏必要且有效地沟通渠道。

1.3 领导重视、方向明确,创新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3.1 广药率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广东药科大学正式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由教务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科技产业与社会服务处、学生工作部(处)、团委、财务处、人事处、继续教育学院及各二级学院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领导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1.3.2 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工作落实到位

学校把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心理品质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从体制机制上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各部门责任明确,各负其责。制定具有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实战平台,为学生创业项目落地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服务;为有意向创业的学生提供资金和场地,及各级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的立项、搜集、评定、选送孵化等工作。

1.3.3 出台系列配套制度,鼓励与扶持大学生创业

广药发布一系列配套制度,诸如《广东药科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评选办法》《广东药科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培育项目实施方案(试行)》《广东药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和《广东药科大学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管理规定(试行)》等制度,引导学生通过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学校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帮助项目的孵化,助力学生创新创业,增加其创业的成功率。

1.4 广药抓住“大健康”产学研结合创新创业的优势,推进多元化创新实践

广东药科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引社会的资金、设备、人才、项目等,通过“成果转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科技帮扶、股份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平台”等多元化产学研协同合作模式,建成广州大学城三大国家级科技孵化器之一——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截止2016年7月, 共孵化培育企业2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5家,成功转化上市产品81个,累计销售达1 000亿;服务医药企业200多家(约占广东省医药企业1/3);解决技术难题2 000多项;2015年组建粤港澳医药产业创新联盟,派驻省部科技特派员200多人次,进驻广东15个地市。时刻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为华南地区输送医药行业人才。

1.5 广药构建“一核心、多平台、重集群、可循环”的环形壁垒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服务社会,社会反哺高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与项目资源,见图2。

2 “一核心、多平台、重集群、可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一核心”,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人才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对正在转型的高校来说,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更好地培养出服务区域紧急社会发展且完全对接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一方面,广药编制有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规划鼓励教师以科研促进指导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每年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纳入教学改革研究范畴,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类教学改革课题。 将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强调实践技能培训和创新能力培养,侧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满足医药行业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注重教师培训,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参加各种校内外的相关培训。以辅导员为例,近7成参加过就业指导相关培训,12名教师取得了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全球职业规划师以及创业指导师资格证。

2.2 “多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创业孵化的功能

广药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和实训平台,大力推动创新创业,牵头成立“港澳医药产业协同创新联盟”,通过整合三地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一个具有创新技术、整合资源服务、人才储备、产品产业的协同创新和创新创业大平台。除此以外,广药还建有省级药学类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与上市公司——康美药业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科大学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以研究院为依托,设立“康美创新班”以及“先强创新班”,作为学生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场所。此外还依托相关二级学院下设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培育项目师生互选互助信息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培育项目专家评审信息平台、信息技术创业中心、创新实验室;创业教育中心”、等多个学生创业平台。

2.3 “重集群”,打造广东药科大学“创业谷”

(1)广药先后与政府、企业共建了多个校地、校企产学研创新创业重大项目,其中与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合作在校园建设的“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广药还加强与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養,建立了一批联合培养基地和近500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形成了办学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吸纳包括中组部“千人计划”、广州市“百人计划”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构建高技术人才集群平台,有效促进了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水平,带动一批生物医药技术革新。以该校孵化基地为依托,成立广东药科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设立创业基金,通过整合学校、政府和企业各方优势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激发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活力;(2)建立“广东药科大学创业谷”。学校把开辟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中心环节。建立了广东药科大学“创业谷”,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训练基地和创业平台,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应有不同的“孵化生产线”,对能够出成果和需要落地孵化的项目根据相关政策和规定输送到孵化基地进行成果培育转化;对需要继续研究和开发的项目输送至学校的科研平台继续研发。通过“创业谷”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创业团队的项目落地或与外界企事业单位对接成型,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从萌芽到落地提供“一站式”服务,整合学校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具有“广药”特色的大健康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到了省、市及国家的认可。

2.4 “可循环”,独具广药特色的人才培养“环形”壁垒

广药创新性地建成学校支持社会、社会反哺学校的创新创业环形壁垒,同时,首次创新创业失败的项目、学校采取继续评估、找出问题、找准市场、不断优化的原则,提炼好的创意、好的技术,继续投入、“回炉”孵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帮助学生找准地位,盘活资产,二次创业。可循环的创新创业项目在避免资源的重复利用的同时可持续的孵化已有一定基础的项目,孵化成功的几率将大大提升。

3 广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果及结论

近年来,该校以“互联网+大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省市级主管部门的认可,获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广东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立项项目60项,省级立项项目210项,校级立项项目282项,投入经费266.7万元。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施,从2010年起至今,共有指导教师568人次、学生2 341余人次参与其中,获得国家级竞赛一等奖、省级竞赛特等奖等奖项,在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铜奖2项,在广东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6项,银奖15项,铜奖15项。南方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该校创新创业基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工作经验,通过筛选后入驻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创业的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达到50%,远高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4 结语

以“互联网+大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有助于对促进其大学生教育全面发展,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的聚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Z].

[3] 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創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 王健.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校科技,2016(7):55-57.

[5] 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6] 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课程理论与教学改革,2013(11):71-75.

猜你喜欢

产学研创新创业大数据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