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合理免责,警惕“瞎折腾”
2017-06-07宋文阁
宋文阁
自2014年至今,尽管“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的推进”等屡被提及,然而正如中国石化集团原董事长傅成玉在2017年“两会”发言中提到的:“干得好的没认可,干得不好有考核;有了争议没保护,出了问题要追责;干得多的毛病多,不干事的最快活。”国企内部滋生了“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提意见的”不良风气,是国企改革推进面临的巨大困难,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国企改革缺乏容错机制的顶层设计。2017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必要的改革容错纠错机制。对我国国企而言,已经到了不改革创新就不能发展的关口,然而国企改革过程中,还面临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求稳怕错”心理等因素的阻碍,因此建立容错机制迫在眉睫。从这一角度出发,国企改革容错机制实质上就是在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一方面允许国企改革过程中的试错,建立起合理免责机制,另一方面要警惕个人英雄主义“瞎折腾”,建立犯错之后的及时纠偏机制。
容错机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其一,通过容错机制激励改革当事人克服“求稳怕错”心理。当前,一些改革面临“中梗阻”、“落地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求稳怕错”心理作祟,担心“做的多错的多”,而改革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失误,对所有的错误一律惩罚会磨灭改革者的积极性,而一律放任不管则会滋长腐败之风、致使国有资产流失,因此需要一个完善的容错机制来把握这个度。
其二,利用容错机制保护国企经营者正当权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国企改革。过去评价国企经营者绩效过度依赖报表所体现的公司经营状况,缺乏长远的考核机制,容错机制可以有效缓解这种弊端,在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大前提下,放开政府对国企的过度管制,让国企立足于长远的改革与发展,激发出活力和创新力。
第三,借助容错机制及时纠正改革过程中的失误。容错机制不但可以激发地方政府官员和国企经营者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一种预警和反馈机制,在出现改革失误之前及时提供预警信号,在失误一旦发生时及时给予反馈、及时纠偏。
建立国企改革容错机制,首先需要顶层设计支持,建立起完善的决策监督机制。虽然本轮国企改革自2014年已经开始推行,但由于国企与政府之间的博弈,国企改革不是无法推进就是变相成为国资利益输送的渠道,因此亟需通过政府文件或法律法规的形式出台国企改革容错机制的顶层设计。省、市层面已经逐步开始建立地方改革激励的试行方案,例如:江苏省2014年颁布《关于全面深化国企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浙江省2015年颁布《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治理为官不为的若干意见》、江西省2016年颁布《关于支持、保护和激励党员干部改革创新、担当有为的意见》等,但从国家层面来说,还缺乏真正的容错机制的顶层设计。
应建立容错机制的细则,明确容忍免责的范围。确定免责的范围要基于改革的出发点,对于有所作为、有所担当、有所创新的同时,又不以牺牲国有资产为代价的,要理解其实施过程中的意外因素,不予追求责任;对于出于私心进行利益输送、违法违纪扰乱市场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要予以严厉追究。同时,在容错机制实施过程中挖掘并提拔一批敢作敢当的改革者,包括通过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培育出有能力实现国企改革的职业经理人,完善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建立起職业经理人的良好成长环境以及科学评价机制。
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纠错机制。国企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容错机制实际上还包括了对改革的监测、预警、评估、纠错等内涵。我国过去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实现动态的监测、评估,改革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导致风险不能被及时发觉,加之发现问题没有及时预警并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只能眼睁睁看着国有资产流失,事后追责制度的不完善又成为了国企改革的漏洞。因此,建立有效的纠错机制,无论是对于防范国有资产流失还是人为过失追责都有重要作用。
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国企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同时解决当前国企存在的贪污腐化、奢靡浪费、任人唯亲等问题,这就需要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国企的领导。从容错机制的建设角度出发,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可以分为事前防范和事后监督两个方面,事前防范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关于容错机制的文件进行钳制,事后监督主要依靠纪委进行监督检查。
建立国企改革的容错机制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做好顶层设计开始,自上而下的建立起完整的机制,由国资委带头实现自我改革,明确国企改革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权力边界,允许试错的同时确保纠偏机制有效运行,达到顺利推进国企改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