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地方茶文化与《大学语文》结合的意义

2017-06-07李洪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通识茶文化

李洪连

通识教育是针对现目前高校教育过于专业化导致人才与人文不均衡发展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其目标是培养目光远大、能融会贯通、有人文精神的全人。一直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因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导致人才与人文的不平衡,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深刻思考。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因此,在全国各类学校都提出教学改革口号背景下,通识教育理念被人们重视。

一、通识教育是对高校过分专业化的纠偏

高校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由来已久。18世纪启蒙运动使大学课程由传授知识朝科学研究方向发展。成立于1810年的柏林洪堡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倡导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确定了教学科研为一体、全面进行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它的建制模式影响着全世界的大学建设。高校专业化的弊端也逐渐被重视。对此,美国高校很早开始实践通识教育,在八十年代左右影響了中国大学建设模式。如今,在功利主义、社会商业化、工业化发展、就业压力的影响下,国内高校仍以专业教育为主,人文通识类课程只占很小的比例。学生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也存在知识面狭窄、视野局促狭小、没有社会责任感、价值观模糊、过于追求物质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国人素质的发展。人才与人文、情感和品格统一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大学语文》是实践通识教育最好的途径

《大学语文》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是实践通识教育最好的途径。近年来,国家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2007年3月12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好《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大学语文》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学生陶冶情操、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的重要学习途径。

三、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

现今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课程被边缘化、课时少、定位不清晰、学生不重视。《大学语文》在重视科研的高校是无足轻重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被边缘化。课时普遍为一周两节课,一学期不到四十节课,这显然不足以把课文讲深讲透。大多数老师只是按课程大纲要求完成教学计划,上完课走人,完全没有时间和学生互动交流。任课老师应明确培育目标,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定位应清晰,培养目标要明确。另外,该课程一般为考查科目,考查方式也是随意而为。学生只要没有迟到旷课,按时提交作业,考查就没问题了。学生在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有没有指导意义,都没有引起重视。

其次,《大学语文》教材良莠不齐,教学方法落后。目前我国馆藏各类版本《大学语文》教材达一千多种,良莠不齐。大多数教材都是将一些传统篇目组合,没有相应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同时,编著者多以文学史为准和对地方文化不熟悉也使《大学语文》教材缺乏地方文化色彩,没有显示出地域优势。在功力实用主义、重视科研、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人文学科老师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不断增加理科专业的招生,缩减人文学科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老师们科研压力繁重,评职称、写论文、申报课题已经让他们疲于应付。在有限的课时时间里,老师们也只能挑选重要的课文进行讲解,不能全面拓展。《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普遍落后,老师注意力、积极性已转移到科研上,教学效果甚微。

再次,地方文化与高校学生的脱离。很多高校都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地方文化的教育传播的重要性,导致地方文化与学生的脱离。作为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基地,更具有传承发扬地方文化的优势,更应该重视当地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以遵义为例,该地区有独特的“酒文化”、“长征文化”和“茶文化”。遵义地区茶文化历史悠久,相关最早文献记载始于唐。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所列的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等地皆为产茶区域,并评价黔中茶味道极佳。黔中指今天的贵州省,早在秦代此地就包括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有夷州、播州、思州产茶的记载。北宋诗人黄庭坚遭贬至此做别驾时以访茶、问茶、品茶、说茶为乐,写下了《煎茶赋》。遵义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与当地高校学生产生了脱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学生所学专业与当地茶文化无关。二是《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一般为经典传统文学,不涉及茶文化的介绍,大部分老师也不会补充介绍茶文化,学生无从了解和掌握。因此,在当前提倡通识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地方院校完全可以通过《大学语文》传承弘扬地方茶文化。

四、地方茶文化与《大学语文》课程结合的意义

高校《大学语文》可以以地方茶文化作为突破口,结合该课程进行实际有效的教学,意义深远。

提高兴趣开阔视野。通过我们调查发现,如今大学生们对地方茶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中国茶圣为谁,更不知陆羽的茶著作为何。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茶文化教育,提高他们人文素养与知识积累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知识丰富,涵盖面广。老师可以将茶文化分为茶历史、茶文献、茶古诗、茶音乐、茶国画、茶习俗、茶故事几个大类讲解。以遵义为例,茶历史悠久,茶类丰富,“据贵州省林业部门的普查,属于乌江流域的威宁、纳雍、金沙、湄潭、道真、务川、印江、沿河等县都有野生乔木大茶树和灌木古茶树分布。仅以湄潭为例,1939年至1949年全国展开茶叶资源调查时发现,全国270种茶树资源,仅湄潭一个县就占了163种。”[3]作为重要的茶文献,陆羽的《茶经》和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以简练的文字介绍茶的历史、产地、制作过程,包括当时茶叶的加工、栽培、审评和文化等,内容十分丰富。有趣的茶习俗如宋代的斗茶包括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等多道程序,不仅讲究技术性,同时也讲究艺术性,且对茶质、茶色、茶香、茶具等有较高的审美要求。老师还可采用多媒体形式播放茶音乐,讲述茶故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兴趣、开阔视野。

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今价值观模糊、物欲横流的时代,理性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影响下已逐渐模糊,有些思想精髓如仁义道德被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冲击。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1]传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大学生肩负的重任。因此,引领大学生走进传统文化、认同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有的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还很模糊,个人理想与目标也不清晰,在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方面欠缺方法。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急需正确引导,思想教育急需加强。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和伦理道德。宋代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提到茶冲淡闲洁、韵高致静,能带给人们身心的愉悦。种茶、采茶、制茶、品茗等过程展示了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自我的思考和协调,是先贤们崇尚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与人亲善、清心寡欲的智慧结晶。在如今崇尚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下,学生需要一片宁静的内心感受世界,需要一双理性的眼睛看世界。通过茶文化,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肩负起建设富强国家的重任。

结语

通识教育是在高校过分专业化发展趋势下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课程设置的纠偏。现代高校虽然都提倡通识教育理念,但收效甚微。《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是实践通识教育理念、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途径。在现今《大学语文》教材繁多、良莠不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地方茶文化为突破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A].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3]邵启富.略论乌江流域茶文化对中华茶文化的贡献[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通识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