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大放异彩,独揽远安风光
2017-06-07贺欢山娜刘婷
贺欢+山娜+刘婷
编者按: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政策支持、财政倾斜和项目扶持,吸引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业外人士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做好蔬菜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增效呢?《长江蔬菜》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聆听业内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记录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享
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远安,一个被冠以“小林海”之称的县城,全县地貌呈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征,其森林面积10.8万hm2,覆盖率高达74%,富饶的森林资源将远安打造成了天然氧吧,也孕育了丰富的食用菌资源,其中尤以香菇为重。由此远安人民多以生产食用菌为生,以普栽香菇为业,远安县的食用菌产业由而兴盛。
种植食用菌数十年以来,远安县满载盛誉,先后被授予“全国农业(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中国香菇之乡”、“中国春栽香菇之乡”、“湖北省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湖北省首家“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为一览远安县食用菌生产之盛况,长江蔬菜杂志社记者一行特深入远安县农业局及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当地食用菌知名企业,挖掘远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出彩之处。
规模攀升.以政策掀热潮
俗话说“因地制宜”,从当地情况出发,发展特色产业,远安人一直明白就地取材这个道理,20世纪末,就已普遍开展食用菌栽培生产。早在1995—2010年的农业发展规划中,远安县就将食用菌列为重点产业并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来扶持:1997年远安县委、县政府出台《加快發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定》后,全县上下以建设香菇专业村为抓手,以普及传播袋料香菇种植技术为重点,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纽带,掀起了大力发展袋料香菇生产的热潮。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远安县的袋料香菇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年均30%的速度持续递增,2015年香菇总种植规模已达到7 050万袋,香菇总产量5.25万t:其中茅坪场镇4 750万袋,河口乡1 060万袋,洋坪镇516万袋,嫘祖镇189万袋,旧县镇165万袋,鸣凤镇93万袋,花林寺镇277万袋:建成200万袋以上的香菇专业村10个,分别是茅坪场村、何家湾村、九龙村、福河村、晓坪村、八角村、瓦仓村、老观村、银子村、花台村;从事香菇种植的农户达8200户,万袋以上大户有2 268户。
体系完善,以合力促产业
远安县最初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生产实体日益兴起,参与其中的种植大户、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攀升。而随着生产的发展,业务逐渐延伸至菌种生产、食用菌加工、食用菌出口等环节,由此产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至今远安县已初步构建了一条以食用菌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菌种生产企业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龙身,标准化示范基地、种植大户为龙尾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远安县共有菌种生产企业8家,每年可生产菌种900万袋,畅销省内外,其中还拥有森源生态科技股份公司和远安科力生菌业公司2家国内菌种行业首屈一指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大自然(500万袋)、何家湾(90万袋)、马家畈(120万袋)、银子(60万袋)、双坪(43万袋)、高楼(41万袋)、岳家河(90万袋)7个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全县还形成了以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湖北食得福、湖北森源科技、兴利公司等为代表的干、鲜菇分选初加工企业,以湖北三峡灵芝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绿特欣生物科技、森源农业、湖北远野风食品有限公司、宜昌金家湾生态庄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饮料、酱菜、香菇即食食品深加工企业;此外,县内获得出口经营权的食用菌企业有6家,分别是湖北食得福、森源生态科技、森源农业、宜昌兴利公司、大自然、科力生公司。菌种研发生产、食用菌种植、加工、贸易等各项业务如火如荼地开展,整体推动着远安县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工业化、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齐步迈进。
硕果累出.以创新提成效
在食用菌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的同时,远安县在技术创新上也不断推陈出新,依靠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食用菌专业研究单位、部门和一大批民间研究所的技术支撑,对食用菌的品种、种植模式、生产技术等进行了众多探索。近些年来,远安县相继引进了808、9608、908、K03、K05等新品种,以及808覆沙栽培模式,808、135保水膜层架栽培模式,808保水膜斜靠模式。采用808覆沙栽培模式,每667 m2可种香菇1万袋,每袋可产0.75 kg鲜菇,由于沙土的覆盖保湿作用,越夏不易烧袋,菌筒不易脱水,在9月中旬即可正常出菇,其香菇腿短、肉厚、菇质好,在产量和质量上都明显高于正常的中温品种:若采用保水膜层架栽培模式,每667 m2可种2万袋,每袋可产干菇0.1 kg,出产的香菇朵大、面白,容易形成花菇,而且折干率高,烘干后走外贸出口渠道效益十分可观,是一种适合广大菇农栽培的优质高产好模式。同时因为大力推广香菇标准化生产技术,生产全程杜绝化学防治,远安香菇以优异品质斩获中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2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认证。
而其中,以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远安食用菌企业更是以雄厚的技术实力掀起了远安县的“食用菌革命”。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0年11月选址创建于远安县茅坪场镇熬家畈食用菌产业园,以食用菌菌种研发、香菇菌棒商品化生产、工厂化种植、香菇收购、香菇深加工、产品销售及提供相关技术指导等一体化服务为主业公司具有香菇菌棒生产能力年产2000万袋,香菇工厂化种植能力日产20余t,香菇深加工生产能力年产1500 t。
为不断推进香菇生产的工厂化、产业化,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菌种选育、杂菌防治、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方面着手科研创新,通过数年的科研深耕,相继获得了众多科研成果,其中“香菇菌筒商品化生产工艺研究”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研究与示范”被认定为省级科技成果,并获远安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香菇工厂化生产方法及系统”、“菌筒打孔装置”2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夏菇栽培层架”、“香菇菌筒灭菌装置”、“节能出菇车间”等8项成果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香菇新品种,特别是耐高温香菇菌种研究上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政企同心.以揽责保民利
远安县食用菌产业在发展腾飞之时,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生活上的富足,2015年全县香菇产业链总收入达30亿元,农民人均从香菇产业中获得收入6 500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香菇产业从农村副业发展成为主业,已成为促进远安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除直接在农民收益上有所体现以外,菇农的生活环境也因产业的发展发生着改变,2013年10月19日湖北森源香菇文化村正式建成,100多戶菇农成为香菇文化村的首批村民。香菇文化村有着清新的空气、一流的水质及优美的环境,既提升了菇农的生活环境质量,也通过培植香菇文化集聚地带动了香菇的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更有助于探索建立集香菇种植、加工、贸易、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在菇农的生存利益问题上,不仅是当地政府尽其职责,以宜昌大自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优秀食用菌企业也都持仁义之心,为当地菇农谋取福利,在2007年大自然创办远安大自然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吸纳了鸣凤镇、旧县镇、花林寺镇、茅坪场镇4个乡镇15个村的400多菇农,并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跟踪、生产资料供应、技术培训、不限量收购及最低收购价保障等众多服务。而为更大力度地带动农民致富,在2013年大自然又成立了远安县罗家院高山反季节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达304户,主要经营蔬菜育种、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业务,在海拔达1 000 m的罗家院村建设种植基地33.35余hm2,年产反季节蔬菜1万余t。此外,大自然还主动承担了238户共550人的产业扶贫重任,为其优先提供就业岗位,无偿供应部分香菇生产资料,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及产品回收。
后记
食用菌产业的大放异彩,成就了远安县,“远安香菇”已成为我国食用菌行业一张响亮的名片。然在这一枝独秀的大格局下,远安县的蔬菜产业也萌蘖新生,以湖北绿大融天(远安)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大融天)为典型代表,另辟蹊径,剑走偏锋,绕过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改以尝试蔬菜生产。自2013年9月开始,绿大融天先后投入500余万元完成了凤凰村50.58 hm流转土地的改造,填补了远安县无“菜篮子”工程的历史空白。尽管创业路上阻碍丛生,挫败不断,之前在种植结构、种植品种、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过误判,但通过不断地调整优化,最终实现了从种植辣椒、松花菜、西兰花、番茄、黄瓜、洪山菜薹、毛豆等传统“小而全”多品种种植,到现在主抓水生蔬菜茭白、西兰花、松花菜的规模化生产。如今绿大融天的主打产品——茭白,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在武汉2016年全国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并大量上市畅销宜昌,远销江苏、四川、上海、重庆等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绿大融天也先后被评为宜昌市2015年蔬菜标准园、2015年宜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示范单位、宜昌市2016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业部2016年度园艺标准园创建单位。如此看来,远安县蔬菜业的发展也同样大有潜力,未来之势值得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