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源模块并联防环流技术研究
2017-06-07刘祖凡郝书奎臧思佳
刘祖凡 郝书奎 臧思佳
摘 要:通信后备电源的扩容采用多个电源(电池)模块并联组成,而电源模块并联会产生环流,针对锂电池成组系统中电池并联连接产生的环流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电池成组并联防环流控制技术,从而为通信领域电源模块并联防环流技术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锂电池;通信电源;能量密度;放电深度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9.028
1 锂电池在通信基站应用概述
铅酸电池由于其受到自身能量密度小、功率密度低、放电深度浅、温度范围窄、污染环境严重的影响,使得锂电池替代铅酸成为趋势。近年来,随着4G网络和20 MB光纤到户业务的发展,通信基站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因传统阀控铅酸蓄电池对使用环境的要求较高,存在占地面积大、对承重要求高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限制通信基站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优良的循环性能,无污染、体积小、质量轻、功率高、放电性能优越、工作温度范围宽、电池寿命长,且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和生产工艺的日趋成熟,其作为新型后备式蓄电池组,在通信基站的应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运营商的认可,在WLAN、室外微站、新能源基站得到了小批量应用。
通信后备电源系统采用电源模块并联方式实现扩容,根据基站的不同需要,通常以小容量的48 V、50 Ah电源模块采用并联进行扩容为48 V、100 Ah、48 V、200 Ah、48 V、300 Ah的大容量后备电源。
2 电源模块并联防环流设计及控制策略
2.1 电源模块发展现状
单体锂电池具有优异的性能,动力电池系统以成组为电池组的形式出现。在真正以成组形式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新型电池的优良性能都会大打折扣,这些性能上的打折主要是由于电池组的一致性、热处理、抗振性等较差造成的。
单体电池在生产工艺中难以控制其质量,加之存在人员和设备检测的误差等因素,电池的内阻和容量不能保证完全一致,且电池在系统使用過程中的老化程度不一致,造成单体电池成组为电源模块后出现的内阻和容量不一致。而通信电源模块采用15或16支锂电池串联,其容量和内阻不能保持完全一致,并联后可能会存在较大的环流,造成个别电源模块出现过充电或过放电,进而造成供电中断,大大影响了系统的可靠性。如果采用配置冗余的方案,则会造成系统成本增大,不能充分利用,进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要采取经济合理的方案解决并联电源模块的环流问题。
2.2 电源模块防环流设计
根据通信电源模块的成组方案,在充放电回路中增加限流电路,限制充放电电流,使得充电或放电电流保持在额定使用范围内,避免出现电池过充和过放,同时也避免了冗余设计,充分利用了资源,节约了成本。其电路设计框图如图1所示,其中,限流电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实现。
2.3 电源模块防环流控制策略
采用图1中所示的多个电源模块并联,当单个电源模块的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达到设置阈值时,电池管理系统切入到限流电路,将电流限制在小电流,进行慢充或慢放;电池管理系统定时将限流电路切除,接入至主回路,再次检测充电或放电回路电流,当主回路电流仍旧高于其额定工作电流,再次切入限流回路,反复多次,即可实现回路均衡,使得电源模块趋于一致状态。此控制策略避免了模块一直工作在限流回路情况下,进而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
3 试验验证
根据并联防环流设计及控制策略,采用了3个48 V、50 Ah的通信电源模块试验,单个模块最大持续电流为50 A。根据试验对比,一种为常规电源模块试验,采用2个荷电状态较高、1个荷电状态较低的电源模块并联,2个高荷电状态电源模块同时给低荷电状态电源模块充电,形成电池组内部环流,并经过一定的时间后逐渐趋于一致。其中,电流高于模块最大电流为50 A的时间约为137 s,电流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如果增加防环流设计电路,电源模块前3 s检测到1个低荷电状态电源模块充电电流大于50 A,BMS开启充电限流电路,将充电电流限制在10 A,持续1 min后,BMS关闭充电限流电路,检测到充电电流大于50 A,3 s后再次关闭充电限流电路,再次经过1 min后,BMS关闭充电限流电路,检测到充电电流小于50 A,不再开启充电限流电路,确保电源模块高效使用,测试曲线如图4所示。图5为试验现场测试照片。
4 结论和展望
经试验验证,该电源模块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控制高效、性能可靠、扩容方便和运输维护方便等优点,很好地解决了后备通信电源模块并联带来的环流问题,为通信基站电源模块扩容提供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蒋新华,冯毅,解晶莹.锂离子蓄电池保护电路发展现状及趋势[J].电源技术,2004(09).
[2]谭易.动力型锂电池成组技术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3]吴明.浅析通信基站电源设备安全运行防护原理与解决办法[J].信息通信技术,2009(06).
〔编辑:张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