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诗经》(2)
2017-06-07张培功
张培功
我没有孩子幸运,直到读初中时才有机会接触《诗经》。但我又是幸运的,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那个疯狂而饥渴的时代,能够遇到《诗经》这样的经典,实在是一件万分幸运的事。
我能够读到《诗经》,纯属机缘巧合。在那样一个禁锢的年代,《诗经》是“资产阶级毒草”,被列为“禁书”,是绝对不允许阅读的。当时我的语文老师是下放到我们学校来“改造”的大学生,看到我痴迷读书,有天晚上偷偷把我叫到他的宿舍,关好房门,从箱子底下拿出一本书来,慎重地交到我手里:“这本书你可要好好读读!但是不要让人知道,你偷偷地看。”我有些不知所措,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接过来,只见是一本繁体字竖排且纸张发黄了的线装书。
此后的每个夜晚,我躲进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做贼似的。书中好多字都不认识,就查字典。也不明白什么意思,懵懵懂懂的,只是觉得句子写得很美。我抽空偷偷去问老师,老师也不说,只是笑了笑:“你慢慢读,以后你就懂了,读完一遍后,你要全部背下来。”就这样,大约一个学期,我终于把《诗经》啃了一遍,有些句子多读了几遍,渐渐明白了一些意思,就高高兴兴跑去向老师报喜。老师卻并没有我预期的那样欣喜,只是淡淡地说:“那本书,你该还我了。我怕你被人发现,书被收缴了。”回来后,我很失落,既然老师说要还书,我就把它抄下来。随后,我从头至尾一字不落地把《诗经》抄了下来,也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地抄。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这是老师设计好的“阴谋”。当我满怀感激地向老师还书时,老师却诡异地笑着说:“你抄完了?注意保管,千万别让人发现了!”大约又花了一个学期,我终于把《诗经》全部背下来了,又去向老师报告。老师好像看穿了我心思似的,说:“培功同学,你能不能跟我解释下诗的意思?”我有些得意:“老师您随便抽一首。”老师就抽了“颂”里面的《玄鸟》,我一下子晕了,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首,其实整个“颂”我都不喜欢。老师见我说不出来,就耐心地跟我讲解,我认真聆听老师的解释,突然发现“颂”里面的诗也是蛮有意思的,就把这部分诗边背边琢磨了好几遍,遇到一直想不明白的,就去问老师。
现在,我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背诵《诗经》的情景,并且特别喜欢《采薇》的最后一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后来我从事文字工作,得益于早年读过的《诗经》,虽然直接引用的很少,但它从骨子里滋润和改变了我的文风,可以说《诗经》影响了我一生。
最后我要说,这个冒险把我引进《诗经》的老师姓韩,我们都叫他韩老师。谢谢您!韩老师!
读书是最好的老师
常常有人问我:作文有什么窍门和捷径?我说:没有!如果必须有,我会说那就是读书!海量地读书,海量地读经典,海量地反复读经典。
读书有没有窍门?那是有的!个人的体会,所谓“读”,顾名思义,就是诵读,就是要读出声来,最好是背下来。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阅读变成了快餐化、碎片化。为了静心读书,以免“一目十行”,让美丽的文字从我们眼皮底下逃走,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大声朗读。对小学生来讲,诵读经典先不要管懂不懂,只管囫囵吞枣背下来,不要过多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慢慢悟出来,这样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
初学写作文时肯定会觉得很难,怎么办?家长可以选一些经典的短文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分析,不要将字、词、句、段、标点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和培养兴趣。开始时,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作,一是可以示范,二是引导孩子怎样谋篇布局、起承转合。平时要多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体会生活,生活处处皆文章,一草一木总关情。那么,阅读经典是不是就没有用呢?当然不是!经典看似“无用”,其实影响人的一生,对性情的养成、品德的修养,以及古典知识的储备都至关重要,可以说是润物无声,功夫在诗外。
什么是最好的老师?我和孩子的阅读经验告诉我:读书才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说,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内涵。张爸爸在教导女儿读书写作时,遵循的就是这个道理。张思甄同学很好地将自己诵读《诗经》的过程记录了下来,不仅叙述生动,条理清晰,而且还有传经送宝的借鉴意义。而张爸爸读《诗经》的经历,更像是一个传奇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带给他的独特回忆。从他们父女两人的读书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就像著名作家叶圣陶所说的:“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典诗文,不仅对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写作文时,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引用诗句,自然会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编辑 文 墨)
《此人是否到过山顶》答案:
瘪下去的饮料瓶,暴露了此男子到过海拔两千多米的山顶的事实。原来,在海拔两千多米高的山上,气压大约只有海平面处的四分之三。所以,如果在山顶打开过饮料瓶,然后盖紧,那么,回到山脚后,外界的大气压力会使瓶中较稀薄的空气受到挤压,从而使饮料瓶变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