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驱动力
2017-06-07
中文互联网上有一个常见的老问题:如果没有中国发明的火药,西方是不是就发明不出热兵器,人类文明史是不是就会被改写?
历史无法假设。不过,如果沒有古丝绸之路,人类文明进程会被改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向世界。这些交流,都影响了输入国的经济社会变迁,进而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进程。
不过,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以及海洋贸易兴起等各种因素影响下,这条曾经“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商路,成为历史。一去千年,如今,一些当年的繁荣之地,有的已成了冲突动荡和危机挑战的代名词。
2013年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这一举世关注的重大倡议,开启了再次改变沿线地区历史的机遇之门。
而其变化速度,可谓出人预料。
事实上,仅是古丝绸之路,便绵延数千公里,其所过之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均颇为复杂。历史上,也是在多国政府的维护之下,经过数百年时间,其才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但是,就在不到4年时间里,早已超越了古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
“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一些雄关缘何在短短三年多时间内便成坦途?
其实,这种变化并不太难理解。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前后的这段时期,正是全球面临诸多挑战的重大变革时期。正如他所言,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对共同挑战的觉醒,会唤起共同应对的觉醒。世界各国纷纷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折射出的,正是共同解决现实挑战的务实态度,基于推动现实发展的迫切需求。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一大要义。
回望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时代,沿途的人民,既能使用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也能享用西方的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既受惠于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也得益于中国的四大发明。正是给沿途人民带来的这些实打实的利益,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强大需求,驱动了古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东西方最重要的商路。
时移世易,但是,让古丝路精神重现昔日荣光的根本逻辑没有改变: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这正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够突飞猛进的驱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