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要良性互动
——第三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发言摘要
2017-06-07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要良性互动
——第三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2017年2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三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人社部、民政部、卫计委等相关部门以及学界、企业界代表35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大会主要发言人的演讲摘要刊出,以飨读者。
华建敏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名誉会长
在当前形势下,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两个G”,一个是GDP,一个是基尼系数。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的首要职责。基尼系数是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差异的重要指标系数,如果这个系数高且超出合理的范围,意味着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走向两极分化,这势必造成市场需求不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失调、社会结构失衡等问题。社会保障对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缓解收入分配差距、社会矛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中不可缺少的核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经济运行的减震器,能够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它也是整个社会天下太平、国家长治久安的稳定器,对于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国家认同、形成人类生活共同体的社会认知,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起到了根基性的作用。
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要立足于当下,揣想着未来,反思走过的路,研究面临的问题、碰到的困难,不能掉以轻心。老百姓高度关注社会保障问题,要花大力气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完善,要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保证我们的长治久安,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
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积累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力基础,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则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能够促进国家健康持续发展,处理不好则会引发社会危机,并波及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时点上,面临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诸多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保障的作用在其中不可低估,其作用机制也极其复杂。从供给侧上看,各项社会保障支出提高了生产要素的成本,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倒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升级和需求的提高。只有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消除人们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或恐慌,从而有利于拉动当期消费,抑制疲软的局面。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应当在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宫蒲光 民政部副部长
低保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等专项救助一起多维度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最大程度缓解了攻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我们必须系统推进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大力加强精准救助,千方百计提升兜底能力,切实保障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能通过社会救助实现政策性兜底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确保所有地方农村低保标准到2020年前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研究发挥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的政策措施,促进困难疾病与其他政策的有效衔接,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经济负担;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救助政策的衔接,逐步提高救助水平;加强低保与技能培训的衔接,鼓励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低保对象依靠自身努力增收脱贫。
张左己 全国政协常委 原劳动保障部部长
去产能职工分流安置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认识不到位,钢铁和煤炭行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方面没有坚决执行,甚至出现市场用工机制的倒退;城市产业转型困难,企业内职工转岗空间狭小等。建议:一是要坚持去产能工作的方向,把去产能工作的目标与职工分流安置工作的任务同步落实,把去产能工作同国有企业改革同步推进。二是要制定困难地区和产业的援助政策。政策要增强有效性和获得感,中央要增加财政资金,就业创业专项资金要向特定地区和产业倾斜,失业保险要通过制度提前发挥作用,国家的社保资金应该出手援助,社会保障其他政策要一并跟进。三是实行灵活就业和政府购置公益岗位安置就业,特别是安置困难群体就业,在世纪之交实行下岗分流过程中,实现下岗职工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式下应得到大力提倡。
王培安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人口多了不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应基于我国国情保持适度的生育水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报告显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总和生育率保持1.8左右,实行两孩政策,符合我国的人口状况和发展规律,符合我国资源的承载能力,有利于生育政策的平稳过渡,有利于缩小人口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地区差异,有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现实困难导致很多家庭想生不敢生,养育成本走高、女性职业发展压力等成为制约群众生育的瓶颈。有1/3全职妈妈因为孩子无人照顾而无法就业,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4.1%。增加二胎的长假和托育服务,总和生育率就会有所提高,达到社会与家庭的共赢。需要大力发展婴幼儿托育服务,减轻家庭的后顾之忧。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合作,通过多种模式鼓励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自有环境内办托育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在社区办托儿所、幼儿园、托儿班,鼓励有育儿经验的相关人员开办家庭式的托育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服务机构,同时加强托幼服务质量的监管,确保入托婴幼儿的健康安全,促进女性就业与家庭和谐。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制度,推行男女共享的带薪育儿假、津贴、补贴等,保障女职工休假期间的合法权益,支持女职工生育后重返岗位。
王东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 原劳动保障部副部长
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家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之一,通过基金的筹集和再分配的功能,增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社会保障改革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秩序,稳定社会发展,保障民生福祉,是社会保障发展的第一要务。切忌孤立研究社保、随意扩大社保制度的本位功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应稳中求进,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发展要坚守底线,即坚持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基本方针、基本制度、基本功能,这既是底线、是红线,也是生命线,绝不能踩线、越线,也不能任意的延伸拽线。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增强社保改革发展的针对性、系统性、协调性、整体性、时效性。补短板和建机制是新时期社保建设的两个切入点和着力点,既要坚持补短板,也要注重建机制,要把基础性、决定性机制建立起来。完善社保制度,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主线。要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全面系统研究创新社会保障管理,这是社会保障改革发展新阶段的特点,也是重点,是永恒的主题。既要有改革担当,又要有法治方略,才能保障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发展走向成功,要加快立法,要加强执法尊法,切实做到依法参保,依法施保,依法治保,走向法治社保之路,是使其走向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郑功成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们现在面临的是一个复杂多变并且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看法也极易产生分歧。如果不从国家治理的视角看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完全可能陷入短视的政策选择误区。因为国民经济与社会保障都需要可持续发展,没有历史的长度往往看不出正确与荒谬,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世界的宽度也分不清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因此,在看待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进行政策选择时,特别需要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只有国家治理的视角才能立足全局、着眼长远,才能理解社会保障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并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
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既不能简单替代,也不能相互脱节,更不能相互对立。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保障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却不能自动地替代社会保障缩小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公正,如果实践中相互脱节,必定出现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甚至相互对冲的现象,最终结果均是深刻的社会经济危机。因此,绝不能将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而是要从国家治理的视角,基于国家长治久安与人民世代福祉,实现两者之间统筹兼顾、有机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才是最理想的国家发展状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当构建积极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使之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支柱性制度安排,赋予其自我修正的功能和与时俱进的品格,为支撑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居民消费长盛不衰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充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利器。
尹中卿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社会保障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为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要妥善处理好去产能、去库存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切实维护下岗或转岗职工的权益;妥善应对“降成本”的冲击,逐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改革;充分利用“去杠杆”机遇,加快社会保障资金特别是养老金的市场化运作;要抓住“补短板”契机,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发展社会福利,打赢扶贫攻坚战,补齐社会保障的短板。社会保障改革要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步推进。要通过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经办机构的服务流程,提升社会保障的治理能力;通过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扩大各地财政投入,适度提高个人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和市场广泛参与;借助国有企业改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划转更多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份、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充实社会保障资金,不断壮大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模式要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加大市场作用,借助税收优惠杠杆,鼓励企业举办各种补充性福利计划,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社会保障的改革方向,适应网络时代就业特点,适应服务业和其他非正规就业的需求来拓展就业增长的途径,提高劳动力市场弹性和劳动参与率,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谢经荣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社会保险费除了有保险功能,对缴费的企业和个人都有一定的成本,它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人均GDP在发展中国家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我们的社保费率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社保费率这么高,参保率就会下降一些。政府降低社保费率减轻了企业负担,有利于企业发展;增强了企业为更多职工缴纳社保的积极性,有利于保障劳动者权益;受下调比例不高、缴费基数上涨、五险统一加快等因素影响,降费减负作用不明显。社保费率应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调整,在经济好的时候,可以实行比较高的费率;在企业发展困难时,可以降一些费率,从而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增加劳动者当前的收入,提高消费比例。在确定社保缴费基数时,应充分考虑小微企业的情况,一般小微企业实际工资比社平工资要低。如果小微企业按社平工资缴纳社保费,负担更重,占比更高,建议对小微企业根据情况实行较低的缴费基数。
张世平 全国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原全总副主席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最新数字,201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是2.3亿,占总人口16.7%,2053年将达到4.87亿峰值。老年人口爆发式增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养老保障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未富先老明显,保障水平总体偏低,保障压力持续增长,养老供给结构失衡,保障制度缺乏配套,养老理念相对滞后。应该从国情出发,尽快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为基本国策。落实与之相配套的国家政策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构建以人口战略、经济制度、社会保障等为支撑的人口老龄化应对体系,建立国家层面的,更具权威性的协调引导机构,通过全面系统持续的政策干预,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通过完善法律制度保障、落实政府的主导责任、做强居家和社区养老、开发养老保障产品、快速发展老龄产业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胡晓义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 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应当推进信息化与社保的深度融合,具体意义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进行资金压力测试,通过对全国社保基金进行细致、精准分析,研判降低费率的长期性、整体性的趋势,把握好政策实施范围和力度,保证政策的可持续性。二是模拟制度运行,使制度转换更加平滑,减少矛盾。三是进行政策效率评估,确定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进而明确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四是优化经办服务。五是社保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互联网+社保”应乘势而上,面向社会需求,结合市场资源,建立云技术,深度开发使用社保数据,这是将来社保数据最有前景的运用领域,不局限于社保部门自己用,也不局限于公共部门的交换使用,而是要放到社会上去用,放到市场里用。社保信息将来突破社保本身的应用局限,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是最好的前景,但问题是需要有人定规矩。在“十三五”期间,这要作为重要的突破点,在全国层面进行谋划,实现各领域的合作推进。在浩瀚的信息海洋当中,蕴藏着无限的财富,发现和开发它的价值需要智慧,需要眼光,但最根本的是一种使命感。
刘克崮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 辽宁省原副省长
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参保人数上升与缴费人数比例下降并存;名义高缴费率与实际低费基并存;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与基金支付压力增大并存;省级统筹中“收不抵支”与“盈余少收”并存;个人账户记账总额增加与实际资产减少并存;基本养老保险“一柱独大”与补充养老保险面窄量微并存。
完善统账结合养老保险的建议:社保制度是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政府对社保制度的研究、设计、决策就是现代文明水平的标志。随着生产力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人类在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建立公共养老金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稳定,以及国家统一、中华民族长存的根基,要立法和行政推行,不能单纯靠自愿。要以构建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养老保险制度为目标,兼顾各方利益,平衡代际间利益关系。我们要做负责任的一代,有良心的一代。建立两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一步到位实行全国统筹、经办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并对其他具体制度进行相应改革。
卢德之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华民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21世纪是共享文明崛起的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应该以共享为目标,成为共享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体系一旦建成,对人类是重大贡献,将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特殊性,应当以共享为目标,既要强调共享化的机遇、共享化的过程,更要强调共享化的结果。
汪泓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压力增大,应当进一步研究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中央和省市两级管理机构,实行中央和省市分级划转;区分国有资本属性,按不同比例划转;坚持划转总规模与社会保障基金总缺口相对应,分步骤进行划转。要遵循精算平衡,确保国有资本划转比例科学合理;坚持循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划转;加强立法,保证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有法可依;提高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管。
鞠维萍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不解决好广大百姓的养老问题,就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而在解决养老问题过程中,保险依托自身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商业保险是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正逐步进行市场化运作,目前有6家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商业保险是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运营的主力军,保险业占到5460亿元,占比53%,具有主导地位。2017年,按照国家制度设计,将全面参与中央和地方职业年金的投资运行。保险公司在客户平台投资有明显优势,是天然的管理员角色。社会保险还通过补偿给付等形式,在重大事故、重大灾害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社会治理作出积极贡献,为养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张车伟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
我国生育率、生育水平在全世界是非常低的,无论是老龄化的速度,还是老龄数量都是世界上举世无双的,如何保障老年人今后的生活,搞好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非常关键。我国劳动人口依然处于高峰时期,正在从巅峰的状态——最好的日子向不好的日子过渡,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所有拿工资的人,道理上应该全部加入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但事实上并没有做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从全部就业人员来讲,只有1/3人参加养老保险。从应该覆盖的人群来看,现在工薪劳动者只有一半左右加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考虑到整个国家劳动力市场中,工薪者的比例是62%,扩面还有进一步上升空间。这就意味着分母应该是不断增加的状态,总的来看,这一制度如果改革措施能跟上,应该可以持续下去。我们现在仍然处于劳动年龄占比较高的时期,从整个人口结构来讲是最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时期。
郑秉文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所长
在没有制度改革情况下,在纯制度征缴和制度支出大致相等的情况下,减去财政补贴,即减去每年三、四千亿元的额外收入,基金收支基本持平。在这种情况下降费率,显然带来巨大的风险。在制度不改革的情况下,降费估计能撑一、二年;长期来看,需要制度改革。降费需要顶层设计,参数改革与结构改革的结合与组合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要完成降费任务,起码有以下几点必须要做:提高统筹层次;改革制度结构增加制度收入,增加激励性,比如扩大个人账户,增加个人激励性;改革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体制。降费要有自我牺牲精神、民族与国家的契约精神。国家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人民对政府建立的一种信任,信任很重要。不信任改革,担心到老了拿不到养老金就不会支持改革。加拿大的改革中有两个涉及到自我牺牲,一是降低替代率,二是冻结费基。加拿大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不相信中国人民也能做到呢?所以,我们心疼我们的后代,我们后代会心疼后代的后代。这是民族和国家兴旺的根本,只有公开才能赢得信任。
江丹 中国红十字总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
养老服务是一项涉及多领域、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特别要注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社会组织应承担起公益养老的主体责任,政府在发挥好托底作用的同时,应尊重市场规律,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建立养老服务的标准体系,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积极推动智能化养老,让现代技术造福老年人生活,形成“互联网+养老”模式,建立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
长寿不健康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加快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将养老的专项医疗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医养结合属地合作机制;建议卫生民政等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合理调整、减少各地医保政策的限制;尽快将养老院附属医务室纳入医保定点范畴,将助养费用等相关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加强专业医护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老年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
申曙光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 中山大学教授
理论上,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可以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实际效应如何则取决于保障水平是否适度。实证研究表明:一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已经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还处于慢慢释放的阶段;二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共享型发展;从思维上既“破”又“立”,破社会保障的“底线思维”,立社会保障的“引领思维”,牢牢树立社会保障的发展不但不会拖累经济发展,而且会从多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之思想。实际上,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不在于它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在于它本来就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因此,政府形成民生财政观是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