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手术与单纯药物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2017-06-07王彦阔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11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王彦阔

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平顶山 467000

介入手术与单纯药物干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远期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王彦阔

河南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区 平顶山 467000

目的 分析介入技术与单纯药物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长期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介入治疗组(56例)及单纯药物治疗组(70例),治疗后12个月通过随访比较2组病变血管收缩期峰流速值(V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并统计血管事件。结果 介入组治疗后Vs值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药物组无明显改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12个月比较NIHSS评分,介入组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较治疗前评分下降明显(P<0.05),但治疗6个月与12个月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期间,2组均无患者死亡,介入组不良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4.28%,与药物组15.78%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介入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狭窄血管,恢复供血区血供,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远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远期疗效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心身健康的常见疾病,据统计,脑血管疾病全球发病率排第3,且脑血管疾病致残率、病死较高,50%~7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现阶段,临床治疗常用药物溶栓、外科手术等,随着医学发现,介入治疗逐渐运用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治疗中,对难治性、重度病变血管进行管腔重塑,恢复供血,为脑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途径,但临床对其安全性仍褒贬不一[2-3]。本文探讨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ICVD的远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4-09—2016-10我院脑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为介入组(56例)与药物组(70例)。纳入标准:(1)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标准;(2)符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即无症状者动脉狭窄直径>70%,有症状者>50%或<50%但有溃疡形成;肌纤维发育不良、大动脉炎稳定期有局限性狭窄;急性动脉溶栓后的残余狭窄者;(3)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1)近期3个月内存在颅内出血、2周内新鲜梗阻者;(2)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者;(3)既往有颅内出血史或供血区存在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出血性疾患者;(4)对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禁忌者;(5)严重血管病变者;(6)近期内有其他外科手术或因卒中、痴呆所致严重残疾影响研究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介入组:术前3 d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福建紫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5021442;规格:0.3 g),0.3 g/d,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法国 Sanofi Pharma Bristol-Myers Squibb SNC;注册证号:BH20080268;规格:75 mg),75 mg/d。术前准备完善后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连续用药6个月,随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维持。

1.2.2 药物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连续口服6个月,随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药物均为同一厂家统一批号生产。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值,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对患者进行评分,并统计随访期间出现的脑血管事件及病死率。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Vs值比较 治疗前2组各血管Vs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介入组各血管Vs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治疗前后各血管Vs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Vs值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药物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介入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显著低于药物组(P<0.05),药物组较治疗前NIHAA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但保持在一定水平,治疗6个月、12个月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2组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治疗6个月比较,bP<0.05;与药物组比较,cP<0.05

2.3 2组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随访期间,药物组出现脑梗死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无死亡,不良血管事件总发生率15.78%;介入组出现脑梗死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例,总发生率14.28%,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该血管负责的供血区血流出现异常。研究显示[5],当脑血流量在60%~70%时,脑组织呈现低灌注,此时易出现急性脑血管事件。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包括药物、手术两种方法,药物治疗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等药物,属于保守治疗,不能显著改善管腔狭窄度,理想结果是控制病情不再恶化[6]。本研究选用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组治疗12个月后,病变血管的Vs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口服药只能控制管腔狭窄不继续进展,如有诱发因素时,还可出现脑血管事件,因此,在12个月的随访中,药物组11例出现脑血管事件。而介入手术治疗是对狭窄血管进行重建,随着微创学快速发展,介入手术引进新型血管内支架、脑保护装置等,椎基底动脉系统介入治疗及颅内血管支架已成为一种可实施手术,且手术创伤小、疗效确切。2009年Gray等[7]关于颈动脉介入治疗展开前瞻性、多中心试验,通过280个试验中心、6 320例缺血性脑缺血患者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0 d总病死率及脑卒中发生率3.8%,表明近期疗效显著。但临床也有争议[8-9],介入手术对医院设施及操作者要求较高,且费用昂贵,基层医院和一些综合性医院难以开展,且介入治疗属与侵入性治疗,患者机体可能产生应激反应,术后易出现并发症。2012年美国SAMMPRIS研究显示,介入治疗30 d及1 a卒中复发率及病死率明显增高,与药物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10]。本研究中,介入组患者均符合介入手术禁忌证,且经术后12个月随访得知,Vs值、NIHSS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药物组治疗6个月、12个月NIHSS保持在一定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与相关研究[5-11]结果类似,充分说明介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微循环,有效进行血管再通,药物治疗仅能维持患者病情,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临床症状,随访期中,2组术后不良血管事件比较无显著差异,与刘一强等[12]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是随访时间仅12个月,或未在术后30 d进行随访导致误差,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介入治疗在中长期疗效上,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未增加血管不良反应事件,后期介入治疗科研中应着重介入治疗后发生不良血管事件的高峰期及诱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综上,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管腔狭窄症状,恢复供血区域,从而改善神经缺损情况,提高生活质量。

[1] 陈琨.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比较[J].微创医学,2016,11(2):167-170.

[2] 苏治国,王秀菊,宋迎,等.临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6,14(8):14-15.

[3] 王大明,陆军.神经介入新进展略览:希望与问题并存[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5):328-331.

[4] Di Mario C,Dudek D,Piscione F,et al.Immediate angioplasty versus standard therapy with rescue angioplasty after thrombolysis in the combined abciximab reteplasestent stud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CARESS-inAMI):An open,prospective,randomized,multicentre trial[J].Lancet,2012,37(1):559-568.

[5] 张明宇,周杨,李欣欣.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3):98-100.

[6] 宋波,雷蕾,张家伟,等.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4):90-92.

[7] Gray WA,Chaturvedi S,Verta P.Thirty-day outcomes for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in 6320 patients from 2 prospective,multicenter,high-surgical-risk registries[J].Cire Cardiovasc Interv,2009,2(3):159-166.

[8] 吴水平.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长期预后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3):308-310.

[9] 焦昌平,吴培,肖遥,等.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长期疗效对比[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2):630-634.

[10] Qureshi AI.Interpretation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prematurely terminated Stenting and Aggressive Medical Management for Preventing Recurrent Stroke in the Intracranial Stenosis(SAMMPRIS)trial[J].Neurosurgery,2012,70(70):E264-E268.

[11] 刘婉婷,许治强,关海涛,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 18(3):215-218.

[12] 刘一强,杜丽娟,王天玉.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老年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70-71.

(收稿2016-12-05)

R743.33

A

1673-5110(2017)11-0074-03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脑血管缺血性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第17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2017’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