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2017-06-07李卫华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

李卫华

河南内黄县中医院 内黄 456300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李卫华

河南内黄县中医院 内黄 456300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结果 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需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急性脑梗死;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供血突然中断导致脑组织坏死,多数原因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使得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也可由于异物沿血压循环进行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使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出现软化、坏死[1]。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病因为血管、血液及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的大脑动脉狭窄或堵塞,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迅速,如不能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造成残疾,甚至死亡。因此,寻找一种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对高危人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十分必要。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原因,其基本病变为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内膜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管壁变硬及管腔狭窄[2]。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颈脉动进行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07—2016-07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男28例,女13例,年龄43~81岁,平均62.3岁;对照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2~79岁,平均61.2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CT或MRI检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2)同意加入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者;(2)出血性脑血管疾病;(3)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营养不良者;(4)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5)免疫系统疾病或肿瘤者;(6)拒绝加入试验者。

1.3 方法 颈动脉超声检测方法:患者取去枕仰卧位,肩部垫高头后仰,充分暴露颈前部分,头部偏向受检侧的对侧,从颈根部开始扫面,沿颈总动脉长轴做纵切面扫查,必要时可进行颈后侧位扫查,沿胸锁乳突肌外侧缘进行纵切面扫描,依次扫描颈总动脉(CCA)及其分叉(BIF)、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超声束纵轴与血管走形平行,血流与其夹角在60°内。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数量、斑块回声强度、斑块部位及形态、管腔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管腔狭窄率=(正常血管内径—狭窄处内径)/正常血管内径。

1.4 观察指标 观察2组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径、管腔狭窄程度,观察血管壁的组织结构(有无斑块、数量、回声强度、部位及形态)。

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4]:IMT<1.0 mm时,无内膜增厚,超声显示未见异常;1.0 mm≤IMT<1.5 mm时,提示颈动脉内膜增厚;IMT≥1.5 mm时,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依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稳定型是指冠状动脉管壁出现偏心性增厚,表现为均匀低回声或不规则强回声;不稳定型是指突出于冠状动脉管壁内的不均匀低回声或混合回声;依据斑块的物理特征分为软斑、硬斑块及混合斑,斑块突出管腔内,均匀低回声,无声影视为软斑;斑块回声增强,有明显声影即为硬斑;混合性回声为混合斑;颈动脉狭窄:轻度为狭窄率1%~49%,管径稍减少,血流基本无变化;中度为狭窄率50%~69%,狭窄段血流速度较快,远端形成病理性湍流;重度为狭窄率70%~99%,狭窄段血流速度更快,远端形成病理性湍流,出现湍流混杂信号;血管闭塞为无血流信号,无血流通过。

2 结果

2.1 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及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增厚发生率 颈动脉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实验组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增厚发生率亦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2组不同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及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比较 [n(%)]

2.2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类型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硬斑,对照组其次为硬斑、软斑。实验组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硬斑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类型比较 [n(%)]

2.3 2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颈内动脉狭窄率比较 [n(%)]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弹性动脉及大中肌性动脉,主要侵犯体循环的大中动脉,尤其好发于动脉血管分叉处,以心、脑、肾血管多见,使病变血管管腔狭窄,发生缺血性病变,从而危及生命。颈内动脉是脑组织的一条主要供血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狭窄后,多数会出现脑缺血性病变,颈内动脉狭窄主要是由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5]。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是预防脑梗死最主要的一环。超声检查大中动脉具有无创、操作简单、易于推广、重复性好等优点,目前已成为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用的方法。超声检查能够直接测量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斑块,评价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依据回声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分类,对颈动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分析能够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参考标准。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脑梗死还是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这可能是由于此处的血流流速缓慢,极易形成湍流,导致脂质易沉积于此,故而可能成为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实验组在颈内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高于对照组,颈内动脉内膜增厚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率呈正相关。研究[6]显示,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1.0 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均可作为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不仅能够反映颈动脉局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还能够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7]。颈动脉斑块不稳定,破裂后易栓塞远端血管,造成血管狭窄;软斑能够相互融合,向管腔内突起,从而造成血管狭窄或阻塞;混合斑块则含有脂肪组织、钙质及纤维组织,钙质及纤维组织质地稳定,不易脱落;而脂肪组织质地松散,易受血流学影响,可能会使斑块破裂脱落,故与脑梗死密切相关[8]。本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以混合斑发生率最多,实验组其次为软斑,且软斑及混合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的性质有关。本研究中,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以轻度狭窄为主,但2组轻度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颈内静脉严重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这可能是由于血管狭窄造成局部血流量下降,脑组织缺血缺氧,脑内血管末梢长期处于低灌注状态,血压突然发生变化时,可能造成缺血性脑梗死[9]。

综上所述,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对脑梗死及脑血管疾病患者行超声检测颈动脉,早期发现颈动脉的狭窄及斑块,给予早期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1] 肖文,李仓霞,薛海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3):266-268.

[2] 温慧军,杨金锁,张建军.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54-56.

[3] 刘蔚萱.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86-187.

[4] 翟俊格,李常新,孙晋华.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24(3):221-222.

[5] 杨继党,林清原.糖化血红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3,12(3):286-288

[6] 赵焕,操礼琼,石瑜瑜,等.急性脑梗死与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6):499-502.

[7] 王嵇,赵辉林,曹烨,等.磁共振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2,27(12):1 320-1 323.

[8] 马洪颖,赵丽丽,李瑜霞.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甲状腺素水平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3,34(15):2 340-2 342.

[9] 胡方方,徐书雯,谢静芳,等.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1):1 788-1 790.

(收稿2016-12-17)

R743.33

B

1673-5110(2017)09-0050-03

猜你喜欢

颈动脉硬化斑块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LN17模具钢预硬化热处理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