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研究

2017-06-06强,王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院校

任 强,王 嘉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民族大学 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构建研究

任 强1,2,王 嘉1

(1.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2.大连民族大学 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5)

为了推动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有效开展,围绕实践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面向12所民族院校进行了现状问卷调查。分析了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为依托的“一个合作,五个举措”社会实践模式。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民族院校大学生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边疆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社会实践是高校特别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1 基本理论

1.1 含义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1]主要是指民族院校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遵循民族院校各民族学子的身心特点和成才规律,组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使其受教育、长才干、做奉献的过程及其范型。这一范型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运作方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是包括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领导与管理,参与要素与功能,模式构建的目标及原则等多方面内容的结构体系[2]。

1.2 理论基础

只有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地把握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确定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优化的依据和方向,并按照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要求以更高的标准和质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1.2.1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实践相互关系的客观规律的反映[3]。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为生产服务,是物质资料和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必定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通过教育活动,将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生活准则等进行传授,以此作为维系一定社会制度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必须要遵循这一理论,建立科学的运作方式,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具体社会实践之中。

1.2.2 民族认同理论

关于民族认同概念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阐释。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角度来说,“民族认同是指由于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异质性要素的存在,需要国家运用公共权力缓解民族异质性要素及其力量的增长与国家统一性之间的张力,进而达到包容、吸纳,在超越各种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共建统一的国家认同”[4]。在民族院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自身特色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意识。民族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讲解的关于各个民族的历史、优秀文化有机结合,增强各民族学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国家意识以及公民意识,进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 现状分析

本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面向12所民族院校共发放763份问卷,回收693份。问卷内容围绕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组织、管理、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关问题,对被试者的基本情况、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情况、大学生社会实践受支持情况、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评价、学生对社会实践模式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问卷,采用SPSS 18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样本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分布表

当前模式下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社会实践覆盖面较广;社会实践得到了广泛支持;社会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实践模式各参与要素重视程度不够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得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指导教师参与情况见表3;家人重视程度见表4。

表2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情况调查统计表

表3 指导教师情况统计表

表4 家人重视程度情况统计表

大学生参与一次和两次的比例总和占到47.3%,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学校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调查中,选择一般、不重视的比例近30%;在问及父母和家人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问题中,29.3%的学生选择重视程度一般;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程度调查中,同样发现教师的参与率不高、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可见,现有的社会实践模式下,社会、学校、学生等各个要素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明显,影响了实践目标的实现。

2.2 实践内容和形式特色不突出

对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的调查结果见表5。

表5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调查统计表

在所有693名被访者中,虽然有53.8%的学生通常会选择专业方面的实践活动,但是只有25.5%的学生参加过专业实践,而且不同学科专业类别之间的社会实践内容和主题相差不大。在活动内容方面,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公益活动等内容为主,与就业创业、专业课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较少,导致民族特色不明显,实践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在活动形式方面,社会实践多以参观体验、社会调查为主,缺乏一定的专业性。

2.3 实践组织实施缺乏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期准备、实践过程、突发事件处理以及特定保险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与保障,对经费来源的调查结果见表6。

表6 经费来源情况调查统计表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自费的比例非常高,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比如,专业实践模式下,虽然为学生联系了比校内更好的校外实习实践场所,但是因为车费、住宿费以及其他管理费用较高,学校很难全额支付,势必会由学生承担较大的费用支出。在对改进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必要措施的调查中,63.1%的学生希望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指导。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的保障措施上,民族院校目前还相对薄弱。

2.4 实践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对实践考核与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见表7。

表7 实践考核与评价方式调查结果统计表

在与对社会实践效果评价的交叉分析中,如果学校对社会实践进行考核,则体现为实践更为深入,效果也会更好,对于不清楚或者没有考核的情况下,实践的效果就大打折扣,说明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否会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也可以看出,各院校对社会实践考核制度的执行效果不佳,社会实践的奖惩办法并未完全有效地实施。

3 模式构建

为了遵循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提升全体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覆盖面和积极性,构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的社会实践模式,以期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基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合作,五个举措”。“一个合作”是指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民族地区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合作立项,借助第二课堂的灵活形式和民族院校特色优势,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结合起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专任教师、党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全员参与实践育人的格局,全力提升社会实践教育质量和水平;“五个举措”是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途径,一是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度,二是实行项目化运作,三是实践内容立足民族特色,四是促进民族院校与实践基地一体化建设,五是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3.1 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度

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就是把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分,学生修满学分方可毕业;设立社会实践课程,保证教学课时,对各民族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学时做出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在入学后就能够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技巧,深入了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的基础性知识,并对学生选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间延伸到整个大学四年,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低年级主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与思政课相接,进行德育化社会实践;高年级开展民族地区科研项目的实践活动,衔接毕业论文(设计)和专业实习,做出具体的课时规定和学分要求。

3.2 运作方式项目化

实行项目化运作是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地区科研课题,让各民族大学生利用自身能力和兴趣参与到项目中来,在调研、选题、立项、招募、资金支持等各个阶段推行项目申报制。为了使项目化的操作模式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应成立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学校社会实践指导专家委员会,并设立社会实践项目的管理机构,负责社会实践项目的立项指导、项目论证、项目评审等工作;学院(系)应成立项目研究室,成员由学院领导、专业主任、专任教师、团委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提交本年度社会实践项目方案,学院领导和专业主任负责项目的初审和推荐,团委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各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组织工作,突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研性和可持续性。该模式对社会实践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民族院校可以逐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信息管理系统,对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监督实行信息化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搭建集实践网站论坛、校园手机APP、微信、微博等为一体的实践资源新媒体平台,内置信息发布、资料下载、问题咨询与实时互动等功能,提高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水平。

3.3 实践内容立足民族特色

大多数民族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民族文化环境和现有的教师队伍,决定了这些学校在开展有关民族史、民族学等学科研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将学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民族地区支教融入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中,将少数民族特需品保护、少数民族建筑模型研究设计、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少数民族食品研发、民族经典名著互译、民族地区环境承载力调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库建立等列入民族地区科研项目,形成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色内容,鼓励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进行调查和实践,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研究,通过实践成果的答辩、汇报,获得实践学分,使社会实践的效果最大化。

3.4 促进民族院校与实践基地一体化建设

无论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还是民族地区科研项目都要以稳定的实践场所作为保障,民族院校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尽可能多地把社会资源吸引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来,在城市社区、民族地区建立一批具有融教学、科学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相关团体、企事业合作,聘请校外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参与指导学生实践项目。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国家民委于2006年、2007年、2011年和2014年分4批遴选命名了105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民族院校还须本着多方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合作单位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优先、优惠转让项目成果,推荐各民族优秀毕业生到基地工作,促进双方合作关系的良性发展。同时,基地建设要有常态化的机制,长远的活动规划,真正实现民族院校与实践基地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5 发挥考核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

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地区科研项目为依托的社会实践模式运行周期长,实践过程复杂,因此考核评价机制不能一概而论,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的有机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从定量上看,可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1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项目、1个民族地区科研项目,每学期修读4学时的社会实践课程,每学期完成1篇社会实践总结或报告,每学期进行1次社会实践评价,将考核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从定性的角度看,可以明确社会实践评价的维度,对项目结题情况、成果转化情况和个体参与贡献等分维度进行定性考核,由学校社会实践管理机构和校外实践基地或地方部门共同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结题评审,由学院项目研究室结合项目评审结果和指导教师、项目组成员互评的成绩对学生个体参与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评价指标,考核成绩在及格及其以上的学生方可获得社会实践学分。同时,社会实践的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德育综合成绩、奖学金评比、入党评优挂钩,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自我驱动能力,形成考核评价的奖惩机制,以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到实处。

4 结 语

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践目标、实践内容、实践地点、实践对象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要在制度设计上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要在活动的组织上体现出规范化、专业性和民族特色,要在主题和内容上充分吸收和发挥各类资源优势,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供有益平台。

[1] 羌洲.略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1(6):87-89.

[2] 刘忠孝.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模式及其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3):123-127.

[3] 杨国辉,李田.困境与超越: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化的方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6):128-131.

[4] 王涛.实施项目化运作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3(22):51-52.

[5] 赵德安.坚持服务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37-38.

(责任编辑 赵环宇)

Construction Research on Social Practice Mod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REN Qiang1,2,WANG Jia1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2.School of Science, Dalian Minzu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05, China)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cial practic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 of social practic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12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practic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existing mode, construct “one cooperative, five steps” social practice mode for students i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thnic unity and research projects in ethnic areas.

nationalities universities;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mode

2016-04-28;最后

2017-03-29

任强(1986-),男,满族,内蒙古扎赉特旗人,讲师,主要从事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96-1383(2017)03-0284-05

G641

A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院校
我们的民族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