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播手段在“五水共治”中的应用研究
2017-06-06孟念珩曹晓桐
孟念珩+曹晓桐
注:本论文为2015年绍兴市级教科规划课题成果
1 “五水共治”的内涵与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国水污染的情况日趋严重。对经济大省浙江省来说,主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境内主要河流钱塘江、雨江、曹溪等皆成为被水污染困扰的“病河”。加上地势平坦,境内河网纵横,但水流平缓,增加了污染物交叉污染的风险。水污染制约了浙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成为制约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浙江省提出了不少解决水污染问题的对策方案,实行了大量针对水污染治理的举措。但其中一些措施由于受当时历史的认识和观念的限制,早期对社会环境治理认识的不足,技术支撑不够,经费跟不上等,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水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成效甚微。
2013年,我省再次抢抓机遇,提出“五水共治”的创新举措,迅速推进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勇敢地扛起了挑战水污染治理这一“瘤疾”的大旗,励志将浙江省建设成为“水生态文明”大省。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保供水、排涝水、抓节水”。工程开始于2013年12月,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三年(2014-2016年)要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五年(2014-2018年)要基本解决问题,全面改观;七年(2014-2020年)要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防洪水”重点推进强库、固堤、扩排等三类工程建设;“保供水”重点推进开源、引调、提升等三类工程建设;“排涝水”重点强库堤、疏通道、攻强排,着力消除易淹涝片区;“抓节水”重点改装器具、减少漏损、再生利用和雨水收集利用示范,合理利用水资源。这几年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以嘉兴为例,自2013年实施“五水共治”策略以来,嘉兴市河流水环境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再如省会杭州,全市黑臭河道整治、“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环境问题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整治。
2 现代传播手段对“五水共治”工作传播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媒介新技术在我国全面推广和逐步普及。从技术上讲,数字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以及新媒介的核心技术,它为多媒体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统一的信息格式,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上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传播渠道。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相融合,使网络中的计算机实现了信息的数字化交互传播,促使因特网成为各类新媒体存在的平台,例如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网络电视等。同时,移动通信技术又把手机的信息传播15功能推向了新的高度,使数字信息的传播摆脱了电线、光缆等实体网络的限制,可以通过无线网络随时随地的传播。目前是4G(能够传输图像、声音、视屏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手机时代。手机已成为提供多媒体信息服务的接受和发送终端,成为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普遍运用于公众之中的媒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
新媒介环境对于政府公关首先是一种机遇。新媒介技术为政府公共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条件和空间。政府公共传播作为与广大公众接触的传播类型,自然不能再单纯的依赖以往的三大传统媒介,新媒体的不断丰富就使政府公共传播平台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例如,网络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项功能日趋完善,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不论是在传播方式上还是在传播效果上都为政府公共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大到中央政府小到一个乡镇,都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网络传播平臺以宣传即时的政策、展现政府形象,并及时为公众提供服务。通过各式各样的新兴媒体为政府的公共传播效率提升锦上添花。
那么,浙江省的“五水共治”重大工程应当怎样通过网络媒体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促进重大项目工程的良性网络舆情生态的构建呢。
1.地方政府积极创办“五水共治”网站进行舆论监督引导
“五水共治”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生态意义上,而且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义上,是一项惠民工程,能凝聚人心,增强政府公信力;能促进经济转型,保持经济稳增长;能弘扬水文化的价值,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节约水;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泰民安。这些理念需要借助互联网力量使治水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引领公众积极参与。因此,杭州市政协创办了“五水共治”网站,开展了“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真正走进治水实际”等等举措。温州市政府创办了“五水共治网”,主要有互动、政务、资讯三大板块,该网站还开启了微博开放平台,及时集纳网民的意见。
2.网站及时主动地公布相关治水政策信息
政府的相关决策不但要科学合理,还要公开透明。为此,政府网站非常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政策措施,主流媒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积极发表文章,营造了一个让网民非常满意的网络舆论环境。相关媒体及时发布有关信息,如浙江在线、《浙江日报》发表题为《小河长大担当》一文,宣传“河长制”。中国环保在线转发了《浙江绍兴“五水共治”从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绍兴版“五水共治”你了解多少?》等文章。《杭州日报》发表文章《绍兴河道“认养制”推动全民治水》,反映河道“认养制”的工作开展情况,宣传并推动全民治水。
3.着力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凝聚作用,正确引导舆论
积极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在论坛、贴吧、微博、微信、博客(空间)、图片网站上。网民发帖点赞,引发民众积极参与互动讨论,从而整合民意,让网络民意和政府的意志实现实质性的融合,相关主管部门通过网媒获得倾听和主动回应的机会,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解疑释惑,实事求是,保持了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强了网民的信任感。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到,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网络舆情建构工作的成效非常显著。
4.多种媒体联动发挥桥梁、引导作用。
媒体在治水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它是社会和政府间的桥梁,同时起着曝光问题、引导社会、教化民众的作用。
如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2015年初,杭州市电视台开设《今日关注》专题节目,曝光“五水共治”中的各种问题。杭州广播电台FM89开设了“问河长”系列节目,由浙江省著名主持人叶峰主持。节目播出后引起极大的社会震动,上万人次收听节目、参与互动,引发社会各界关注治水问题。此外,《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媒体积极参与杭州市“五水共治”的报道,为营造全民治水的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媒体的微信群和客户端:目前有河长制APP。有信息公开;受理投诉;结果评价;河长办公;河长培训等6大功能。此APP发布后的一年内,长期注册量近5000人次,浏览量达20万人次。河长制APP为社会参与提供了基础信息,为各方快捷参与提供了渠道和途径,为参与结果的获取和评价提供了快捷通道,从而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杭州市建立“五水共治”市、县、镇(街)、村(社)及单条河道微信群高达1100余个,这些群呈金字塔式分布,各群主通常是各级河长、民间河长、各级治水办管理人员,其功能是“第一时间发现河道问题、第一时间交办问题、第一时间整改问题”,并按照金字塔式进行层级管理。微信群的建立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提供了有效辅助。
综上所述,现代传播手段对重大项目决策呈现良性循环的趋势,网民的满意度很高,对治水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