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与民族思维
2017-06-06马海龙
摘 要:语言是用于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它贯穿了思维和理解的纽带。在不同民族群体间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是各民族思维差异的外化形式,语言表达着思维,思维也被语言所表达。不管是表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都是民族初始的选择,带有特定的民族思维。在不同民族思维下的语言又进一步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世界文化缤纷的万花筒。
关键词:语言;民族思维;文化
西方学界对语言和思维的认识归纳为五种,即思维等同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语言影响思维、思维决定语言、思维和语言相互独立等。语言在民族产生发展和发展过程中应用而生,语言用来表达民族思维,民族思维被语言所表达。
世界上有成百上千种语言,人们的思维和交流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语言是思维物化的载体和工具,在这种符号任意性和线条性的系统的支配下,思维得以表现.自索绪尔提出“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的思维的工具。”[1]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一种符号系统。很多学者将语言只限定于人类这个物种,认为是人类独有的,否认了语言这个为整个地球生命体发言的作用。语是一种用于信息交换的工具。语言的表达也不仅是通过声音这种介质来完成信息交流。人的嗅觉、听觉、味觉、触觉、视觉等感觉器官也能表达信息,但不能否认的是声音在传递信息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语言学家指出其产生于五万年前的人类分工,人类为了便于交流和生产活动,语言逐步形成。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先天就带有会说话的基因。当人有想要表达精神意识的需要时,其肺、声带、口腔、鼻腔、咽腔的器官会协调发出声音。在语言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已经建构起可以达成共识的认知体系,用相同的表音表意的方式在自己民族范围内产生交流的共响。因为共同生活的地域、方式习惯是其使用彼此知晓的表达方式来进行交际。
1 语言是民族思维的载体
洪堡特认为各种语言的特性是其民族的特有财产,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他发展了海德的观点,声称“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2]世界五大洲上遍布各种语言,语言的分化和差异是导致民族价值差异的原因之一。
洪堡特说:“如果把民族和语言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可以说语言始终具有一种原初的性质,这种性质同语言从民族那里获取的性质融合成为一体。”[3]语言表达的方式多种,为何一个民族选择表音体系而忽略其它的,这种原初的选择性质和民族的性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2 语言与民族思维相辅相成
英语以屈折形态为其主要特征,其性、数、体、格等语法范畴的完整性和规律性决定了其层次清晰和形态严谨的句法,从而推导出西方人重分析、重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汉语不具备严谨的屈折形態,意义的表达主要通过词与词之间、句子之间的语义关联,虽形散而神不散,这说明汉民族重综合,重形象思维,强调从多归一的思维方式。而属于闪含语族的阿拉伯语来讲,动用喉、舌根和舌尖颤动等其它语音不常用的发音部位,二十八个字母实践了从左右肺一直到嘴唇的全部器官的发音功能,使其抑扬顿挫并富有韵律感。
赫尔德说:“第一个有意识的思考行为发生的那一刻,也正是语言内在生成的最初时刻”,[4]这就证明人的思维产生那一刻起就伴随着语言的产生,只是当我们发出咿呀的单字时我们还没达成一致的共识,在无序的语言生成中寻找规律。洪堡特说:“当一个民族形成之初,其语言始获初步的形式,此时这个民族所遭遇的事物和感情,以及后来它主要遭遇的那些类型的事物和感情,也对其语言产生着影响。”语言是促进民族的产生和进步的工具,它是一个集体所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桥梁,当一个原始部落聚集成一个民族时,它原生的语言中就带着本民族思维的特质,精神的养分。
3 语言和民族文化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被大海包围,所以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居民有一种好奇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它也是一个具有包容和国际多元化的国家。勇气,担当和勇气、 礼貌、 担当的 “绅士精神” 构成了英国精神的内核与实质。 绅士风度是英国文化的精髓, 是英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努力方向。这样的民族思维和精神内涵使他们在说话当中时时透着言辞的礼貌“Excuse me”行为主导下所反映的是民族思维的特性,而这种言语的导向正是思维最好的证明体。
“在洪堡特看来,人在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语言的世界来认识自然的世界,语言作为认知的手段,制约着人的认识活动”。[5]中国人忌讳数字“4”,因为与“死”谐音,有的医院甚至不会有第四层楼。西方人忌讳“13”,因为耶稣被杀的最后一顿晚餐正好有13个人。
4 结语
“语言从精神出发,再反作用于精神,这是我们要考察的全过程”[6],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载体和工具,是用于交流的一种介质。在世界各个民族思维中,语言正好外化了个民族间在文化精神风俗等各方面的不同之处。通过对比,语言和形成的各民族思维之间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叶蜚声. 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56-57.
[3]威廉·冯·洪堡特. 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75.
[4]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73.
[5]王远新.语言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7.
[6]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
作者简介
马海龙(1986-),男,青海,研究生,研究方向:西北少数民族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