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2017-06-06于加贝张婷娟
于加贝 张婷娟
【摘要】 目的 探讨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TA)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其中32例患者做CTA检查, 28例做MRA检查。结果 60例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动脉瘤均能被CTA或MRA检查发现, 运用多种方法重建后的CTA、MRA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颈结构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并且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高度吻合。结论 CTA和MRA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手段。
【关键词】 脑动脉瘤;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12.042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危险性极高的疾病, 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 其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早期治疗有利于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1]。一直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但其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风险性高、费用高、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在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2]。随着新型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研究及创新, CT和MR设备的血管造影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 CTA及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检查中, 其检查优势的地位越显突出[3]。MRA、CTA及DSA是检查颅内血管的最有价值的检查手段[4]。但是它们的设备检查方式、检查原理各有不同, 都有各自的检查优势和弊端, 所以, 进一步了解其设备的特性, 有助于做出合理的检查选择, 并且能为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8月~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高度怀疑有动脉瘤或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临床表现、并经DSA检查确诊或手术证实为脑动脉瘤的60例患者的CTA、MRA检查资料。60例患者资料中, 女19例, 男41例, 年龄39~81岁, 平均年龄(53.7±10.1)岁;病程为4~12 h;其中32例行CTA检查诊断, 28例行MRA检查诊断;临床症状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头痛、复视、视物模糊等。
1. 2 方法
1. 2. 1 CTA检查方法 使用东软Neuvie 64i螺旋CT, 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 在降主动脉起始段确定感兴趣区, 设定触发阈值为100 HU自动触发。在对比剂充盈靶血管的峰值期时进行快速容积扫描。管电压为120 kV, 电流140 mAs, 层厚2.0 mm, 图像间隔1.0 mm。高压注射器为Mallinckrodt双筒式高压注射器, 22G套管针, 一次性高压针筒, 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370 mg/ml)100 ml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扫描后所得到的原始图像进行减薄处理, 传输至AVW工作站, 由具有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 利用AVW工作站的图像处理系统及三维重建技术, 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等进行后处理, 多角度旋转仔细观察血管及病变区的三维立体结构, 进行全面详细分析, 做好病变部位的判断依据, 最后选取具有价值的图像传输到医院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 排版并打印出激光胶片。动脉瘤诊断标准: ①瘤体、瘤颈清晰显示、明确, 瘤颈>3 mm;②瘤颈<3 mm, 且瘤体图像显示不清楚又高度怀疑动脉瘤的患者, 结合DSA检查诊断。
1. 2. 2 MRA 检查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3.0 T聚能光谱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器, 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常规检查包括SET1WI、TSET2WI横轴位, SET1WI失状位, 部分病例增加冠状位检查, 增强扫描检查28例。图像后处理使用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血管重建后处理, 运用局部放大、切割、旋转等方法, 使病变充分显示, 部分病例使用3D2Virtuoso工作站进行容积重建(VR), 观察病变的三维立体结构、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2 结果
32例脑动脉瘤CTA检查中共有38个动脉瘤, 经手术证实, 其中5例为多发, CTA与DSA检查共同明确动脉瘤11个。所检动脉瘤中, 最小直径为1.5 mm, 最大直径为17 mm。
28例MRA扫描图像背景抑制充分, Willis环、大脑前、中、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及部分下动脉清晰显示, 血管边缘显示清晰锐利。与血管相连的囊状或团块状异常信号, 较小动脉瘤显示均匀高信号, 较大动脉瘤显示混杂信号。经过图像后处理、旋转, 可清晰显示瘤体的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向、瘤颈以及载瘤动脉血管。
所选60例经DSA或手术确诊的动脉瘤均能被CTA或MRA检查发现, 运用多种方法重建后的CTA或MRA可以显示脑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生长方向、瘤颈、载瘤动脉及其与正常血管之间的关系, 并且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高度吻合。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5]。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 其检查目的是明确动脉瘤及其起源、形态、蒂及动脉瘤的空间关系, 指导临床手术治疗[6]。但DSA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检查费用较高, 操作过程时间较长而且复杂, 有一定的创伤等较多的禁忌证[7]。而CTA检查费用低, 检查时间短, 排除过敏基本没有并发症及禁忌证[8]。MRA检查顱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主要体现在无创伤、操作过程简单、无需造影剂、成像速度快、可以进行多种方法进行重建处理[9, 10]。运用多种重建方法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对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载瘤动脉的关系, 均能达到较满意的显示效果[11]。
CTA、MRA可根据病变的特点, 充分利用各种后处理技术, 多角度、多方位进行观察病变, 能够达到显示满意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载瘤动脉及其与正常血管之间的关系, 在反映动脉瘤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有一定的优势, 主要优势有:①检查时间短, 成像速度快, 使用特有的后处理软件, 能够快速完成图像后处理, 适用于急诊患者[12];②禁忌证少, 创伤性小, 而且检查费用低, 容易让患者接受;③应用后处理软件系统, 使血管的三维图像可以带有一些显著的骨性标志, 还可以多方位或任意角度观察和判断病变血管, 给临床医生提供直观的动脉瘤三维立体形态及其解剖定位,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可靠依据[13-15]。但CTA、MRA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16]:①图像影像的分辨率及准确率尚不及DSA, 且对于较小动脉瘤不如DSA显示理想;②血管的血流不能动态观察, 血流方向不能判断;③所获得图像的影响因素较多等。
总之, CTA和MRA可作为脑动脉瘤诊断、治疗方案的首选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付亨征.复发性脑梗死76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10):47-48.
[2] 宋建良, 吴承龙, 孙新芳, 等.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实用神经病杂志, 2005, 8(1):52.
[3] 张丽萍.复发性脑梗死64例危险因素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 9(12):1251-1252.
[4] 王子珍, 杨堃, 蔡雄, 等. CTA、MRA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11):2192-2193.
[5] 王春霞.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比较. 河北医科大学, 2008.
[6] 任飞, 李艳君, 田国忠. CTA、MRA及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 医学信息, 2014(14):288-289.
[7] 刘珺, 李一辉, 陈彩芳, 等. 脑血管CTA与MRA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 中国医学工程, 2013(3):76-77.
[8] 刘莎. CTA、MRA在颅内動脉瘤诊疗中的对比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2(29):555.
[9] 赵东生, 李竹强, 乔海舟, 等. DE-CT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比较.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7):152-153.
[10] 唐琳, 夏黎明, 刘书田, 等. CTA及MRA对5mm及以上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中外医疗, 2013, 32(10):166-167.
[11] 钟向阳. CTA和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3(4):352-353.
[12] 林伟, 李文波, 钱树森, 等. 3D-TOF MRA和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3, 29(4):527-530.
[13] 叶印泉, 肖新兰, 唐小平, 等. MRA与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1):9-11.
[14] 吴桐, 王凯, 艾林, 等. 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磁共振成像, 2015(5):339-343.
[15] 邹文辉. 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2):1348-1350.
[16] 陈圣攀, 张波, 叶明, 等. CTA与MR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6(2):87-89.
[收稿日期: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