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
2017-06-06詹映龙
詹映龙
我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如何把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现代工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对此,教育界必须具有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要着力培养具有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的工匠精神技能人才。
一、响应政府号召,培养根植工匠精神从基层教育做起
工匠精神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工匠精神奉行“劳动者就是创造者”的理念,通过工匠们不断创新与革新,推动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持续投入、厚积薄发。培养根植工匠精神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基层抓起,摒弃浮躁的风气,从思想上远离“差不多”和“过得去”的意识。而基层的职业教育无疑是承担此重任的重要角色。
(一)转型升级时代需要重拾工匠精神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等成语典故,体现的正是匠人们卓绝的技艺和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也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但一段时期内,由于过度追求规模效应和短期效益,重数量轻质量、重生产轻品牌,传承工匠精神的社会环境和制度基础一定程度上被弱化。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造面临着先进制造与低成本制造的双向挤压,迫切期待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要成功突围并迈上发展的新台阶,就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创新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和高级技师。从这一点看,我们必须秉承工匠精神,在品种、品质、品牌等方面深入挖掘,有效解决质量稳定性、精度保持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真正满足用户对品种多样化、品质高端化、生产定制化的需求,持续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能力与核心竞争力,让工匠精神成为推进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二)树立正确导向,营造尊重劳动和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技术工人也是人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并逐步形成尊崇工匠、争做工匠和做好工匠的职业取向。要建立工匠表彰制度,树立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典型,加强对引进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其医疗、教育及社会保障问题,使更多技能型人才安心岗位并持续积累创新。
(三)教师要重拾工匠精神
几千年来,工匠们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艺经验与“知识”“真理”无缘,他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被精英文化轻视。在此背景下,有些一线中职教师,如宗健梅所言,“不去做具体的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甚至鄙视常规教育教学工作,把扎扎实实的教育教学轻蔑地称之为‘教死书,把实实在在的教育工作者轻蔑地称之为‘教书匠,却进行宏观的、不切实际的理论研究,说一些专家们常说的话,写一些学者们已经写过的文章。”奢谈一知半解的理念,执迷于建构教育流派或教学模式,轻视学科教学知识打磨和积淀,最终将导致教学荒芜。
学校要营造尊重教育经验氛围,尊崇推广师徒制,积极倡导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教学理念,建构能力本位的教师教育课程观和评价观,对教师教育的课程和评价都以核心技艺为中心。教师教育课程不仅要强化实践课程,而且理论课程也要紧紧围绕实践展开。教师教育评价应该以教师核心技艺为基准,重点考查其“应会”,而不是“应知”。教师教育中的技法,如操作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教师教育的起点,是教师教育理念生成和创新的基础。
故而,教师要重拾工匠精神。这是我国时代精神的需要,也得到了当代学术研究的印证。重拾工匠精神,先要为“教书匠”正名。匠,在汉语中并非只是墨守成规,而且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之义。我们反对墨守成规的教书匠,欢迎精益求精的教书匠,即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一线教师要树立一种对教育工作执着、对教学内容精益求精、对教学过程设计精雕细琢的精神,努力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
二、深化和改革校企合作模式,传承企业工匠精神
1.订单式培养。学校要根据企业、行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制定实训计划,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掌握企业精益求精的生产要求。
2.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增强学校的实训教学能力。大力加强校园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企业意识。
3.建立校企合作新机制,企业要逐渐在确立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成绩评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也要时刻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灵活的培养培训方案,真正把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文章做好。
三、严抓学校内部建设,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教师培育机制,尤其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付诸实践。
1.学校应重視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师队伍,实训教师应更多的来自生产和技术第一线。
2.建立健全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保证专业教师每年有两个月到企业一线实践,感受企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熏陶。
四、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要将企业和职业的文化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培育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企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文化,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
职业院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具有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另一方面不断强化“一技之长”,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技巧和专业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具体到工匠个体,往往具有专注、坚守、耐心、淡然,以及不断创新等优良品质。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身,代表着制造强国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
职业院校要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长、职业倾向、知识结构等影响因素,为学生选配合适的职业技能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
责任编辑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