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迪生救妈妈》等语文课文被曝是“假课文”

2017-06-06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迪生童趣语文课

据媒体2017年3月17日报道,近日,一篇名为《校长怒了!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在这个网帖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比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反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而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面对舆论质疑,3月21日,人教社发布了相关声明:“关于这篇文章(《爱迪生救妈妈》),社会上有人曾对其中某些细节提出过质疑,我们专门听取了有关专家意见,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近日的争议,我们正在征求更多专家意见。”与此同时,《爱迪生救妈妈》所在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今年9月将被新版教材替换,新版教材没有选用有争议的文章。

用“假课文”教育学生贻害无穷

有人可能会说,对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挑刺,未免太小题大做了。毕竟我们学的是语文,不是历史。编撰者将其选入语文课本,应该是为了向小学生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诚然,该故事的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们不需要善意的谎言。老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语文老师把《爱迪生救妈妈》当成真人真事来讲授,学生也把它当成真人真事来学习,当他们知道这原来只是“真人假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与此同时,语文课本想要阐释的道理、传递的价值观恐怕也要大打折扣了吧?

要知道,教科書是孩子文学启蒙的工具,来不得任何虚假。当看到我们的小学生每天捧着课本,用稚嫩的声音认真朗读这些文章,还把那些有可能是杜撰的故事背下来时,我们能安心吗?与此同时,任由“假课文”错将语文课当作思想品德课,对文章思想内涵过度挖掘,显然也偏离了教育的正轨。当下小学语文课文说教的多,充满童趣、让孩子们快乐的课文却非常少,课文中的儿童形象也大多是成人化的。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提倡发明的、歌颂伟人的,却极少有富有童趣、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课文。有的价值观陈旧,用美德“绑架”孩子,已经不能让孩子们信服。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贻害无穷。

“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

这几篇课文大抵都在教人追求真善美,然而其所依赖的事实却是假的,没有比这更尴尬的了。如果拿童话、小说等虚构性作品来开脱,说编造的东西也能给人启示和力量,这其实是诡辩。因为在阅读虚构作品前,读者往往做好了心理预设,清楚真假界限。而这些课文,摆明想要用事实教育人,我们默认确有其事。爱迪生等都是活生生的人,文章作者编排他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了事实的范畴,几乎像用榜样之名行欺骗之实了。

真正使我们疑惑的是,教材编选为何没能把好关,把史实和科学的准确性置之度外,让这些文章堂而皇之地变为课文。教材可不可以出错?当然可以,没有人能要求十全十美。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知识必定会更新,当课文体现出了它的局限性,被淘汰也可能是它躲不过的宿命。无论如何,教材已经发行并使用。有的老师见解不错,指出也许可以借此鼓励小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他们跳开教材探寻真理的兴趣和本领。只不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实在有点阿Q的意味。“假课文”里学不到“真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们看到,有悖历史科学的文章会被更改,乃至替换或消失;要让他们看到,假的终究会被纠正,真理永远需要我们捍守。

猜你喜欢

爱迪生童趣语文课
九月·童趣
冬眠的树(四)
童趣
可怕的语文课
人人认识的爱迪生
语文课里挣分忙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