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羲之:书法之美品性之高

2017-06-06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6年44期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

提起王羲之,人们就会想到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堪称空前绝后、盖世无双,除此之外,他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敬仰和尊崇的东西,那就是他的才智和品德。只是,他忧国忧民的远见卓识和不贪钱财、不畏权贵的高尚品德,被掩盖在他书法成就的光芒之下,被人们所忽视。

书法之美

独具慧眼,成就大器

养鹅爱鹅的王羲之,从鹅身上悟出了许多运笔的技巧,从而研习出许多匠心独具的笔法。

据说有一天他在书房里苦苦思索究竟应该如何使书法展现轻灵自在的美,想累了,便踱出屋外,信步走向鹅池,在池畔蹲下,观赏白鹅。看着看着,心念一动,灵光一闪,从群鹅嬉水的千姿百态中,他找到了答案。此后连续一个多月,他每天都到池畔目不转睛地观察鹅的动态。鹅身柔美的弧度;鹅颈伸缩自如的灵动;鹅掌拨水的轻俏;鹅喙取食的自如;甚至,鹅入眠时的美姿,都给了他许多启示和灵感。他据此揣摩研究运腕书写之道,最后,悟道得道,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书法。

读后一思

凡夫俗子看到鹅,想到的是究竟烧烤好吃还是酱卤有味,可是,具有艺术细胞的书圣王羲之,却慧眼独具地将它与艺术挂钩;别人养宠物,也许会玩物丧志,王羲之却因宠物而在艺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可见从事艺术的人,必得在肉眼之外多长一颗“心眼”,见人所未见,才能从寻常事物中领受教诲,超凡绝俗,成就大器。

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

□蒋 勋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东晋女书法家。

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点”:高峰坠石

卫夫人似乎并没有教王羲之写字,却是把字拆开。卫夫人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练习这个“点”,感觉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沾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

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小孩去感觉一下,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包蕴了从高处坠落的一块石头的力量。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其实卫夫人这一课里留有很多空白,不知道卫夫人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这位以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一”:千里阵云

卫夫人的第二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戶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千里阵云”这四个字不容易懂,总觉得写“一”应该只去看地平线或水平线。其实“千里阵云”是指地平线上云的排列。云低低地在地平线上布置、排列、滚动,向着两边横向延展——这就叫“千里阵云”。

云排开阵势时很缓慢,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只有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也才能有与天地对话的向往。

“竖”:万岁枯藤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

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一根漫长岁月里长成的生命。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宕在空中。悬宕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枝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老藤拉不断,有很顽强、很坚韧的力量,这个记忆变成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张力。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对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书法的美,一直是与生命相通的。

“高峰坠石”让我们理解了重量与速度。

“千里阵云”让我们习得了开阔的胸怀。

“万岁枯藤”让我们知道了强韧的坚持。

卫夫人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7月25日,有删改)

品性之高

生性淡泊,多次拒绝做官

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王羲之出身于东晋名门望族,王家曾助晋室南渡。他的伯父王导曾任宰相,与王羲之一家住在乌衣巷。

朝廷重臣欣赏他的才识和器量,屡次请他出来做官,甚至许以侍中、吏部尚书等高位,然而王羲之的态度却是“皆不就”。

东晋名臣殷浩是王羲之极为要好的朋友,为了邀其出山,殷浩还曾使用“激将法”。当时,殷浩受简文帝重用,准备率兵北伐,力邀王羲之做幕僚,正在紫金山上观看鹅的形态揣摩笔法的王羲之不肯。于是,殷浩给王羲之写信说:“一个人应该以国家兴衰为己任,怎么可以在国家存亡之际而选择隐居呢?怎么可以置国家社稷于不顾而满足一己私利呢?”王羲之回信说:“我对做官一直没有兴趣,以前我对王丞相发下誓言,绝不出仕。如今子女都已成家,我心怀隐居深山的志向,誓言手迹尚存,我怎能出尔反尔。我选择隐居其实并非故意躲避,而是早有打算,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

读后一思

当然,王羲之还是做过官的,最早是掌管图书或起草文件的秘书郎,又被征西将军庾亮推荐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终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不过,他对仕途比较淡泊,最终还是选择了弃官隐居。

力阻北伐,显现远见卓识

虽然选择退隐,但王羲之的心中一直牵挂着国家大事。当时,殷浩与桓温同朝参政,同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但二人政见不同,关系一直不和,这对内忧外患的东晋来说是致命的弱點。王羲之极力劝说并努力协调他们的关系。他写信给殷浩说“国家的安宁在于内亲外和”,提醒他要团结百官一致对外。

后来殷浩统帅扬、豫、徐、兖、青五州军队,准备举兵北伐中原。王羲之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北伐必败,就写信给殷浩,劝他不要出战。但殷浩没有听从王羲之的劝阻,还是兴兵出征,果然遭到失败。之后殷浩计划再次北伐,王羲之又一次给他写信,分析形势,陈说利害:退保长江,收复江淮以内的旧镇,任用贤能、施行仁政、除其繁苛,省其赋役,畅通漕运,与百姓更始,以解倒悬之急,待国家殷实、百姓富足、军队增长士气以后再行北伐,到时定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读后一思

从当时情况来看,王羲之对形势的把握相当准确,分析到位、有见识、有策略。可惜,这番苦谏一直被会稽王当作耳旁风,结果北伐以惨败告终,殷浩被废为庶人,东晋也从此一蹶不振。

怀忧国忧民之心

战争不断,饥荒也随之而来,东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羲之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老妇人叫卖竹扇,一问才知,老妇的儿子被官府征调,老伴卧病在家,王羲之同情她一家的遭遇,便在扇子上题了字,老人的扇子很快被一抢而空。

在王羲之为官的几年中,他多次开仓赈济百姓。看到朝廷赋役沉重,官员监守自盗,他屡次上书,提出自己的对策。他说,官仓屡屡被盗,应该斩其首恶而使其断绝。现今因为战乱和征役使死亡和反叛者增多,朝廷却想以株连的方式予以制止,结果会造成亡叛众多,百姓流亡,户口日减,死亡绝户者屡见不鲜。他建议,让罪行较轻的犯人充兵役或劳役,将其家眷迁徙至都邑,“稳定内乱局势才是为政之本”。

对于官场复杂的程序和官吏的腐败,王羲之深恶痛绝。他上书说,如今各部衙门文件自相违背、繁琐混乱,应该改变这种状况,要有统一的法度,简单易行。

读后一思

对于书圣王羲之的远见卓识以及忧国忧民的胸怀,宋人洪迈曾评价说,王羲之与温峤、蔡谟、谢安为同一层次之人,虽然在功名上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是他视钱财如粪土、心怀天下苍生、不愿谄媚权贵的高尚品德以及超群的见识、宏博精当的议论则是很少有人能与之比肩的。

猜你喜欢

王羲之书法
王羲之送字
大书法家王羲之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