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鉴赏
2017-06-06
■
《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围城》写作于1944年,1946年完成。当时作者钱钟书羁居沦陷的上海,情绪惆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
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入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
1.小说结构:《围城》在借鉴西方流浪汉小说的同时,将中国传统小说的一些艺术形式完美地融合进去,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艺术价值。比起流浪汉小说“各人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情节间缝隙较大,作品结构不紧凑”等弊病,《围城》在叙述上具有严密的时空感,围绕方鸿渐的人生,各章构成相对独立的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关联。情节事件由方鸿渐与四位女子之间的感情冲突造成,因为各个人物都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来行动以至冲突,整部小说便形成了生动曲折的“情节流”,这种线性结构与缀段式结构相辅相成的叙事结构,体现出作者精湛的艺术手法。
2.人物塑造:小说中出现的许多人物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深受“五四”运动影响,有的人去西方留过学,思想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洗礼。即使有些人没有留过洋的,如孙小姐、唐小姐等,她们也多少接触过西方的文化。正是因为她们具有文化知识,所以才敢于挑战传统的男权社会,而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造就了她们的悲剧色彩。例如,苏文纨一直想将方鸿渐围堵到属于自己的“围城”之中,但是一直没有成功,然后选择投身到“新古典主义”诗人曹元朗构筑的“围城”之中。小说《围城》中将人们人性中的弱點展现出来,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着明显的弱点。主人公方鸿渐懦弱的性格,赵辛楣不着边际的夸夸其谈,方老翁思想的迂腐保守等。
3.讽刺艺术:《围城》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如方鸿渐文凭风波“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收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其次,《围城》中还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留学归来的鲍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小说就反复把她比作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紧接着小说中又借用“真理是赤裸裸的”格言,把鲍小姐轻薄、肉感、放荡不羁的习惯,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此外,在《围城》中作者还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巧得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收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4.语言特色:《围城》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深刻的道理。如方鸿渐买完文凭后劝爱尔兰人改邪归正,爱尔兰人“气得咒骂个不停,喝了酒,红着眼要找中国人打架”,书中戏言这是“中国自有外交或订商约以来唯一的胜利”,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贫穷落后导致外交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