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地理(上)

2017-06-0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7期
关键词:八荒西河诗云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

九州:传说中,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總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猜你喜欢

八荒西河诗云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细致描摹展现美丽
On Edith Wharton’s Feminine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Images in The Age of Innocence
《IV诗云》
何天谷(二首)
换个名字,是终生浪漫的开始
浣花笺上月下柳
何为“四海八荒”
四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