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野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探究

2017-06-06唐增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独立学院精准扶贫

唐增城

[摘要]在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国家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受重视。文中分析了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特性和存在的问题,并从精准定位、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关键词]精准扶贫;独立学院;精准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04-03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和教育扶贫工程的全面实施,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让贫困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人力资本价值,是国家精准扶贫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精准扶贫和教育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手段。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受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得起大学,是国家“真扶贫、扶真贫”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产业化发展的产物,经过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独立学院共有275所,占民办高校总数的36.47%,独立学院在校生2594243人,占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42.47%。2007年6月财政部、教育部颁发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07 392号),明确将独立学院贫困生纳入政策资助范围,这标志着独立学院贫困生与普通公办院校贫困生同样享有国家奖助学金等资助权利。在新形势下,如何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贫困生成为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建立健全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特殊性

1.边界模糊性

独立学院学费高昂,一般为公办普通高校学费2-4倍,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经济普遍较好。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在经济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具有普通公办院校“非贫困生”的特点。独立学院学生经济困难往往是相对困难的,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的界限不明确,呈现边界模糊性的特点。

2.资源有限性

虽然独立学院贫困生已经纳入国家政策资助范围,独立学院贫困生可以享有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等资助机会,但是相对于高昂的学费,大部分的贫困生所能获得国家贷款和奖助金等资助仍然偏少,同时由于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知名度尚不高,其他社会资助资源非常少,资助资源具有一定的有限性和稀缺性。

3.影响长远性

独立学院贫困生可能因为家庭收入过低或是因家庭成员患重病、多子女上学、遭受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原因无力或难以支付高昂的学费。他们在校读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从经济资助层面上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但是他们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能力和精神层面得到帮扶,提升了个人的人力资本价值,有助于他们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因此,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对贫困生家庭脱贫乃至整个社会脱贫具有长远性的影响。

二、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精准识别难度大

首先,由于獨立学院贫困生具有边界模糊性,贫困情况掩饰性更高,精准识别难度大。如果以普通公办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去界定独立学院的贫困生身份,容易出现部分独立学院贫困生无法认定为贫困生的局面,使本该得到资助的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资助,导致其无法顺利完成学业。其次,地方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具有随意性,地方政府的证明材料权威性较低,真实性难以有效的鉴别。第三,独立学院多数借鉴公办院校贫困生认定办法,缺乏贫困生认定量化标准,很难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贫困程度,主观性较强,标准过高容易把贫困生拒之门外,标准过低容易让非贫困生混进来。

2.资助工作定位存在偏颇

目前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多数只是停留在经济资助层面上,而忽视对贫困生的精神解困和能力帮扶。由于只是把经济困难学生单纯看成弱势群体,根据贫困程度而不考虑在校综合表现对其进行补偿性的资助,使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勤工助学等有偿资助资源以实现自助目的,未能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生脱贫的内生力量,也无法较好的提升贫困生个人的综合能力。这样只是解决贫困生一时之困,只有短期的效应,很难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也很难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3.精准资助不到位

独立学院资助资源有限,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和范围相对有限,同时由于精准识别贫困生难度大,部分非贫困生被认定为贫困生,以致于有限的资助资源被非贫困生争夺,部分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帮助,出现帮而不困,困而未帮的不良现象。特别糟糕的是,当教育产业化所呈现出资本逐利性超越教育公益性时,独立学院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没有受到资助或资助程度不足而很难完成大学学业。

三、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的构建

(一)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起点,也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导向。独立学院只有明确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才能精准定位,才能避免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目标包括经济、能力和精神三个层面的目标。

1.经济资助目标

经济资助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从低级到高级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要是在较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之后才出现的。一个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人是很难考虑到更深层次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独立学院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经济资助资源解决贫困生的生存和生活问题,保证贫困学生都能得到经济资助,避免出现“帮而不贫,贫而未帮”现象,实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贫困生资助工作基本目标。

2.能力帮扶目标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是从能力的视角定义贫困,认为贫困是人们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能力的匮乏是贫困生贫困的关键所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能力帮扶让贫困生自主自觉地提升学习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技能、就业创业等能力,提升贫困生在社会中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自身贫困的问题,避免独立学院贫困生因没能提高学识和能力以致于毕业后无法顺利就业,家庭长时间的教育投资得不到预期收益,使家庭经济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无法从根本上阳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3.精神扶助目标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与其他社会扶贫工作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高校承担着育人的根本任务,而不是单纯的扶贫和救济。高校资助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是帮助贫困生成为精神独立和人格健全的人,这也是独立学院贫困生精神扶助的最高目标。独立学院应该强化资助的育人功能,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精神扶助,不断激发贫困生内部动力,改变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依赖的消极思想,真正摆脱心理贫困的状态,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让贫困生成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自强自立、诚实守信、富有感恩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人。

(二)系统认定,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将独立学院的贫困生准确识别出来,是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的前提和基础。精准识别与否直接影响到独立学院贫困生精准资助,影响到教育公平的实现,这也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难点。

1.认定主体联动,有效识别信息

学校与政府形成贫困认定联动机制,是精准识别重要基础。《方案》中不但规划了应用软件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更重要的是规划了信息采集流程、采集内容、采集标准、任务分解等切合实际的运行要件。这为高校与政府形成联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学校可以共享政府提供精准扶贫家庭学生的可靠信息,能够高效地对精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重点资助,避免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资助而辍学的现象发生。其次,加强院系与班级联动,充分发挥班委的积极作用,提升辨别真伪能力,保证贫困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第三,引进利益相关者参与认定工作,让贫困生参与到贫困认定过程中,强化贫困认定过程中的监督作用,增强独立学院贫困生识别的精准性。

2.建立贫困生认定量化体系,分级分类精准识别贫困生

从家庭收入来源、家庭构成、健康状况、多人读书、受灾或突发事件等致贫因素科学设定指标和相应权重,明确贫困认定等级标准,并按分值将贫困生分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三个等级,尽量减少贫困生边界模糊性的不良影响,通过精准分级分类明确贫困生边界,区分贫困生贫困程度,为精准资助奠定基础。

3.加强独立学院贫困生管理,多渠道检验识别贫困生

建立贫困生档案,形成进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可参考贫困生缓交学费、贷款、日常消费水平、参与兼职、勤工助学强烈程度等情况,多渠道地掌握贫困生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检验识别贫困生贫困程度。

(三)统筹资源,精准资助

1.以经济资助为基础,精准奖优助困

(1)独立学院应坚持效率兼顾公平的经济资助原则,补偿与奖励相结合,解决贫困生生存、生活和发展等不同层次问题,实现精准奖优助困的目的。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奖励,其他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原则上按对等原则进行资助补偿,即按照贫困生的困难程度给予相应等级的资助。在此基础上,可综合考虑贫困学生在校思想、学习、生活等表现,可以对资助等级进行适当调整。对学习基础差、能力不足的贫困生以包容和鼓励为主,按照对等原则给予资助补偿,对思想、态度消极,甚至出现违纪的贫困生可以给予适当的资助等级调整或是不予以资助。

(2)独立学院应分类设定奖助性资助指标,构建科学的经济资助体系。独立学院应设定经济奖励性和补偿性资助核心指标和其他一般性指标。如奖励性资助核心指标包括学业成绩、专业获奖、综合测评排名、公益活动等;补偿性资助核心指标包括经济困难程度、学习态度、遵章守纪情况等。

(3)独立学院应加大贫困生资助经费投入。由于独立学院资助资源的有限性,独立学院应坚持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在国家资助政策基础上,增加资助经费投入,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增加贫困生资助的机会,创造条件引进外部资助资源,增设立企业奖助学金,适当增加贫困生的有偿性资助。

2.加强能力帮扶,拓展贫困生发展路径

以学生成才为服务导向,以贫困生发展性需求为基础,加强贫困生能力帮扶,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和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拓展贫困生的发展路径。

(1)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建设,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独立学院加强勤工助学岗位建设,为更多的贫困生提供有偿性资助机会,这既是对贫困生能力的帮扶,也是资助方式逐步从无偿性资助到有偿性资助转变,通过勤工助学工作,不仅可以让贫困生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也让贫困生通过劳动获取报酬,树立权利义务对等的观念,学会负责和感恩,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2)以贫困生为主体,建立贫困生服务平台。通过贫困生服务平台为贫困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增强贫困生朋辈影响,凝聚力量,促进贫困生群体内部互帮互助,共同成长,促进贫困生群体的自我发展。通过平台开展集体教育解决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针对贫困生发展困惑,指导贫困生开展成长计划、职业规划等,提升贫困生自我规划能力。针对贫困生计算机应用、人际交往等技能存在的问题,集中开展科技创新和社交礼仪等方面培训。

(3)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引导贫困生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有专业性的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在“他助”“自助”和“助他”相互转化,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我和体现个人价值;有侧重点地为贫困生提供实习和实训岗位,让贫困生在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提升贫困生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以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贫困生精神扶助,激发贫困生的内生力量

独立学院贫困生长时间承受着经济、学习、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与其他同学优越条件对比形成巨大反差,容易造成心理失衡,产生自卑等不良心理、人际交往适应困难等问题。独立学院应该加强贫困生精神扶助,激发贫困生脱贫的内生力量。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等系列主题教育,提升贫困生的思想认识,转变贫困生不良思维方式,解决贫困生思想困惑,培养诚信品质、感恩意识和自强自立信念,促进贫困生健康成才成长。第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解决贫困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等问题,消除贫困生的困惑和误区,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升自己,更有自信地面对和接受社会的挑战。第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成事育人、助困育人。在贫困认定、经济资助等过程育人,培养贫困生诚信、负责的品格,激发贫困生的内在动力;在贫困生评优评先的过程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贫困生积极向上。在指导贫困生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过程培养感恩意识、奉献精神。在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过程中解决学生思想和心理问题,实现资助过程育人的全覆盖。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独立学院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模式探究
民办高校精准资助对策研究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优化中职助学政策提高资助精准度策略研究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