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印象
2017-06-06
在一个拱形的像普通城门大小的窑洞里,住着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普罗米修斯——毛泽东。这窑洞不像是石凿的,似乎全由人工筑成,深度约有两丈,墙壁也相当洁白;和普通有些不同的地方是正门做了大窗户,而在左侧开了一个小门来进出。相连于小门的是个很小的客厅,按中国房屋的说法,应该叫作正厅,而毛泽东先生的办公室就是右厢房。相连这窑洞的是一栋普通的平房。一进门就是一个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颇有点秀才书生的气味。门口虽也有站岗的,但却不像是衙门,也不像要人的官邸。
这个窑洞是毛泽东先生经常办公和读书写作的地方,近窗口安放着一张可以打乒乓球的办公桌,盖着有花彩的黑漆桌布,将那粗陋的桌板遮没了,可是不平之处却依然现出棱线来。屋角里有一张很小的床铺,上面盖着白布。六七把椅子像卫兵似的站立着,中间还有一张小桌子,高不及二尺,大小不过二尺见方,和普通小孩子吃饭的桌子一样。旁边躺着一把木躺椅,这是平常看书的地方吧。听说毛泽东先生每晚开夜车已成一种习惯,很明显的,这个窑洞就是他读书写作办公会客和休息的地方了。
踏进这窑洞,有时竟会联想到部落时代的生活。不过这窑洞定比从前的明朗、整洁。里面已经摆了桌椅,桌椅上面放着马克思著作和三晋牌烟卷,洞口也上了门框,不是垒的石头;用的是火柴,不是火石;墙上挂的不是兽皮或武器,而是脉络纵横的地图。
我去的时候是上午十一点半,大约他刚起来不久,这是一看就知道的。那种开夜车遗下的痕迹,依然挂在他那有点臃肿的眼皮上。头发分梳得很整齐,已不像当年和斯诺照相时那么风尘仆仆的样子了。脸上也容光焕发,两只闪闪发亮的眼睛,深藏着一种不可屈辱的温和,而且正义感的微笑,常常出神地定睛地盯着一个目标。
他安详地坐在办公桌前吸烟,动作很稳健;走起路来的时候,仍然一表书生,连蚂蚁都怕踏伤了似的谨慎着,但当跟他在一起谈话的时候,会使人感到他像是一个最慈蔼的教师或保姆。
现在记起来了,他第一次给我的印象,是在七月一号中共中央欢迎世界学联代表团的大会上。那时他穿着洗过几回水的灰布中山装,戴的是一顶有着八个角,但没有帽徽的制帽,讲演的时候,喉咙里隐微地习惯地时时压出几声干咳。声音并不洪亮,很像一个温存的书生;说话的姿势和态度也很谦恭和镇静,那謙恭和镇静有时竟会使人感到有些近乎拘谨。
有一回,政府和八路军招待延安市卫生工作人员的晚会上,他在登台讲演的时候手里捏着烟卷,忽然感到不好意思似的,迅速地将烟屁股往柱子上一挤,后来大约是将它藏在裤袋里了。可是一到了台下,他又满不在乎地吸着那几乎灼伤指头的烟屁股。
但有几回,却看见他笑得几乎忘了形,在一次晚会上,马海德(马海德是中共里面的一位外国医生)扮演《打渔杀家》(新编的松花江)里的女主角,说到“二位媳妇那里去了”,这时没有一个人不捧腹大笑的,然而,恐怕笑得最厉害的还是他。他是一个晚会狂热者,凡有干部晚会,他都到场,而又从不中途退却。无论怎样蹩脚的戏,他都耐着性子看到下场。他坐的位子经常在一张板凳的边缘,是并不十分舒服或好看的位子。但他也就好像大仓里的一粟,挤在一般的群众里面去了。
不知道他是因为没有带票子,还是因为来得太迟,座位已经给人占去,不好意思叫人让出。照规矩是对号入座的,但他往往来得太迟,而中央组织部印发入场券时,原来就没有规定“这是毛主席的座位”,所以他只好一声不响,挤在群众里面去了。倘使是在府衙门,他也和群众一样,就将自己的上衣脱下,垫在地上当沙发。
他走进会场总是悄悄的,但只要有一个人首先发现了是他,全场的掌声会一直等到他坐定了方停止。无论任何晚会都没有专门预备给他的座位或茶水,他坐的是群众的座位,喝的是大桶的白开水。然而,群众非常尊敬他。
(节选自白危《毛泽东印象》)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的100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