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伪古典行为批判
2017-06-06阿饼
阿饼
所谓的新发现,可能意味着你根底浅。
一个人或许可以一夜暴富,却不可能一夜之间养成自己的格调。底层或新贵阶层,往往急切地想要摆脱昨日的苍白本色,于是推崇古典就成了一条终南捷径。戴上所谓古典的面具,在种种古风、国学、中式、简欧的符号语境中左右逢源。自以为长袖善舞,殊不知贻笑大方。
1 “速成古风填词”:不知所云
古风≠中国风≠古典。不要因为喜欢方文山,喜欢游戏的同人歌,就说自己喜欢古典文化或中国风。看看各种古风贴吧——所谓古风,仅仅是拿一堆不讲任何文法的辞藻随意堆砌——什么“残阳暮雪长安白头昔年尘土”,确定不是抓阄组合?倒是有一种快速摸清词作者斤两的方法,就是看能否忍住不用“殇”字。
当然,古风圈友并不同意这个说法,一句“自娱自乐、不喜勿喷”就让别人闭嘴——这一点也不文明,一点也不古典——没看出建安风骨,谈不上汉唐风度。
“古风”作为一种当代流行文化被年轻人喜欢,本身并没有错,就怕更年轻的人错把这种便利的快餐当成集诗词歌赋于一身的饕餮盛宴,从中认识历史和传统文化。对古典文化真有那么热爱,不妨买楚辞汉赋书籍来看,学学古筝、二胡、琵琶、笙箫,何必在无病呻吟的歌词里纸上谈兵?
2 高端“古典”家具:人傻钱多
在品牌地图中,服装品牌偏爱意大利,红酒以法国为尊,快餐祖籍通通是美国,面膜代言人都是长腿欧巴。然而树大招风,打着古典名义圈钱的高端家具品牌“达芬奇”被央视曝光揭了老底。紧接着,类似的“假洋品牌”被脱马甲的事情不断发生——香武仕音响,号称“皇家哥本哈根标志品牌”,产自东莞卢村;欧典地板,广告称“真的很德国”,实际上既不存在德国总部也非德国制造;施恩奶粉,号称“100%进口奶源”,调查发现真正奶源地在黑龙江和山西……
但有多少人为“达芬奇”30万一张的床掏了腰包?一种典型心态是有钱就应该用洋品牌,还得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洋品牌。低调是假,高价是真。当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对伪古典风格家具品牌的痴迷中时,精明的商家制造一些“陷阱”也就在所难免了。
3 “欧洲宫廷风”:国际笑话
大多数新鲜事物都是顶层社会先接受,然后普通民众再学习接受的,比如象征着奢华富贵的欧洲古典宫廷装修风格,进入中国寻常百姓家,倍儿显门面、上档次。这种审美甚至成了一个闭合循环:大多数人的审美取向一致——开发商做市场调研后决定产品类型——迎合多数人的偏好——销量上升——更多人趋之若鹜……
但很多业主压根儿不了解也不想了解,这些设计对天花板、地板、墙柱、家具、布艺,包括装饰物等一系列的搭配,要求其实极为讲究。比如,要忍住别给家用电器戴上保护套,戴也别选碎花、卡通、动物图案或蕾丝的;客厅吊顶别装七彩霓虹灯,也别在房间里贴墙纸加软包,不然,夜幕降临,灯红酒绿,五光十色,绚丽无比……最后,所谓原装欧式古典,都入乡随俗进行过“本土化改造”。噢,此处应尬舞《劲爆迪斯科舞曲串烧》。
4 “国学”培训:南辕北辙
任何“国”字辈儿的东西都是博大精深,更何况包含了古汉语、文献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考古学、哲学等十几个专业的国学。平时无人问津,一热起来就跟传销一样,一代代学人的思考、辩论、砥砺、传承、变革、书写,最后被缩水和偷换成“国学大师”的畅销书。一时间,人人背完《弟子规》又背《逍遥游》,觉得自己很古典范儿、很仙气儿,觉得从此少年强而中国强了;而那些大热天还穿长袍假装民国范儿的民科、职业骗子、鸡汤厨子、培训老师、神棍等人群,也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各家各派,百花齐放。古代做学问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现代生意人把它们一股脑儿包装成“国学”出售。
5 高级会所、沙龙:文化口红
别out了,真正有钱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什么“高级私人会所”的。如果有需要,他们会在“西湖边上建个自己喜欢的禅院”,会在“长城脚下建个属于自己的公社”。他们在里面喝茶、焚香、冥想、把玩古董,顺便谈几桩“小生意”。
古时候“爷”们是啥样的,今天也差不离。比方许多外国友人点名要来的“北京中国会”,就在清朝亲王的宅第里,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宫灯古槐,保留了康熙二十四子府邸静默而斑驳的原貌,让人恍如回到当年皇家金盏玉碗的吉意中。这里的会员经常说:“中国会的一切都是古董,只有人是新的。”上海名流富人爱去的“九间堂会馆”由日本著名后现代建筑大师矶崎新操刀,却也强调中式設计,营造一个象征永恒的风格,毕竟,长生不老是历代权贵的共同愿望。
6 “汉服热”:假装是仙女
花样少女身穿抹胸,拿着团扇,露出温婉笑容,独自荡舟湖上,一边45度仰望天空,一边作吟诗状,中场捧出一把做旧古琴,弹一曲《死了都要爱》……此时,请写真摄影师务必跟上客人的表情节奏,按下连拍快门。
本来是挺赏心悦目的一幕,偏偏有人要赋予其“复兴传统文化”“提升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汉服表示:臣妾做不到啊!说句大实话,那些时代久远的高度复古的周制、汉制服饰,在当时都是贵族专用,一般人一般场合镇不住。即便是唐宋以后的平民款式也很讲究,不谈文化背景,光是昂贵繁复的工艺造价就限制了汉服只能成为一种礼服或少数人的玩物,何况还需发型、妆面、饰品和鞋子的整体搭配——别随便拿影楼、cosplay或自己改良的廉价款假装仙女。
7 无病呻吟:伪才女
林徽因,好好的一位女建筑师,被从“电视诗歌散文”和大众读物出身的鸡汤作家给毁了——在某“才女”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里,林徽因是一个一辈子心里有初恋(徐志摩)的矫情绿茶婊。而这位现代才女还毁人不倦,书名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周:《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是锦瑟我为流年》……另一位才女安意如也不甘示弱,专业扩写古诗词一百年:《人生若只如初见》《陌上花开缓缓归》《当时只道是寻常》……安妮宝贝和郭敬明都没有那么矫情。
格局有限不是女作家们的错,但乌合之众捧杀了那些句子。鸡汤拥趸们太过容易的陶醉和太过廉价的感动,拉低了古典诗词鉴赏的底线。来,说说你的QQ签名是哪一条?
8 “修行”是个筐:事事往里装
这是一个戴手串取代戴大金链的时代,这是一个“修行”“供养”“放生”与“共享经济”“KPI”“天使基金”并存的时代,这是一个可以在线查询“藏传佛教活佛”辨真伪的时代,这是一个因为“断舍离”所以又可以“买买买”的时代,这是一个某天傍晚不饿就“过午不食”结果半夜猛吃宵夜的时代,这是一个关闭朋友圈两小时不到就以春晚开场白“朋友们我想死你们了”回归的时代,这是一个参加禅修营只为混人脉结果却被神棍坑钱的时代……喝茶是修行,跑步是修行,单身是修行,做家务是修行,关闭朋友圈是修行,轻断食是修行……当代修行,不过是借助需要投入时间以及精力的各类时髦活动,寻求心灵上的净化而多半以失败告终的一种行为。
9 “匠人”“匠心”:哪来那么多
自从被打上政治正确的标签,各行各业不管原来干什么的都变得“工匠”了起来。国产文娱节目念诗读信了,做手机的讲工艺了,卖烧饼的讲情怀了,连隔壁大妈家的保姆最近也开始“择一事终一生”了——一颗匠心,带好每一个孩子。
就怕这只是一场表面的繁荣,正如荷尔德林诗中的低吟:“哪里有危险,哪里就生拯救。”匠人从心所欲、专注所爱的生活方式,正是在欲望和焦虑中挣扎的青年所向往的,如痴如醉的观看背后,是心向往之和求而不得。不管是一二线的文艺青年,还是三四线的小镇青年,“逼格”已经成为新刚需。我们越来越重视那些符号性的元素:它们是属于什么风格什么流派的,够不够纯正和正宗,真的是纯手工制作吗?而不是它们带给自己的直接感受:味道真好,用着真舒服。
(孟娇荐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