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古沉船埋着多少宝藏
2017-06-06
中国海域古沉船埋着多少宝藏
据统计,中国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又以宋元时期的船居多,此外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国的外国沉船。船上所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足以构成一个“海底瓷都”。这在众多盗宝者眼中等同于钞票。
潜水员深入海底寻宝
比利时文物投机商趁奥运出手,轻松赚6000万美元
2005年,由比利时文物投机商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共同合作的寻宝活动开始启动。寻宝的目标主要是打捞南海沉船宝藏,比利时投机商出资500万欧元,注册了一家公司,并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商议共同运作捞宝项目,最后所得利益均分。
尽管此次寻宝活动花高薪从世界各地请来了潜水员和捞宝专家,还购买了数艘装备十分先进的捞宝船,这些捞宝船海底探测雷达的先进性甚至超过了印尼海军,但捞宝团队忙了近一年,还是一无所获。
后来,当地的一些渔民给他们送来了撒网捕鱼时捞到的一些陶瓷碎片,捞宝团立刻派人到捞到瓷片的海域一探究竟。这支由13人所组成的潜水队潜在第二天又找到几块陶瓷碎片和一个约30厘米长的瓶子,瓶子里面是一柄金刀。
宝藏应该就在附近了,潜水人员立刻通知指挥中心,在附近海域展开大规模的搜寻活动,不久在距离海岸线约200千米的海底发现了一艘沉船。这是一艘很大的商船,70米长,15米宽。随行的比利时海洋考古专家告诉投机商,这是一艘属于中国五代十国(公元10世纪)时期的中国商船。投资商大为惊喜,立马派人打捞,船内将近25万件珍宝由潜水队员总共用了2万次才悉数捞起。
捞起的宝物立刻被运往印尼首都雅加达一间秘密仓库进行保存。这些瓷器、铜镜、彩色玻璃器皿等堆满了仓库的架子,连地上都是。这些文物包括14000串珍珠、4000块宝石,其中包括400块最为名贵的红宝石、400块蓝宝石和2200块石榴石。
如此数量庞大且价值珍贵的宝物并没有被比利时投机商立刻出手,他们深知其巨大的升值空间,在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的中国文化潮的推动下出手一些珍宝,轻松赚了6000万美元。
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统计,中国海域下“沉睡”着2000至3000艘古船,其中又以宋元时期的船居多,此外还有英国东印度公司和瑞典等国的外国沉船。船上所载的中国陶瓷、丝绸、金银珠宝等宝藏足以构成一个“海底瓷都”。而这些文物蕴涵的文化价值更是反映到方方面面,如中国的航海史、海外贸易史、港口史、造船史、移民史、国家关系史、宗教史、科技文化交流史等。但令人惋惜的是,如此珍贵的历史标本在众多盗宝者眼中等同于钞票。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馆内,收藏着这样一本古航海日志,上面写道:1752年,一艘名为“歌德马尔森”号的中国商船,在中国香港西南海域的海面触礁沉没。当年,这艘从广州出发的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准备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篇日志在两百多年后被一个叫迈克·哈彻的英国职业海上打捞者发现,他根据日记所提供的线索开着打捞船前往西南海域,展开捞宝行动。
此次打捞收获了23.9万件的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每块重达45千克。打捞上来的金锭很快为迈克·哈彻换来了2000多万美元的巨额回报,他更因此获得了“当代最成功的寻宝人”头衔。与此同时,“南海沉宝无数”的消息引来无数国际寻宝人前来盗捞宝藏。
将其中65万件珍贵的瓷器打碎,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出生于1940年的迈克·哈彻是一名英国职业寻宝人。2005年年底,哈彻组织了一支捞宝船队,花高价雇用各种人才,其中包括考古专业的高材生、海难事故的研究者、东方海域的知情人,还有大批水性极好的潜水员。不仅如此,船队还配备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如声波定位仪和磁感仪。整支船队每日探测成本高达1万美元。
潜水员在30多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铁环,然后发现一处全部由瓷器堆积而成的小山,杯子、碟盘、碗、罐、花瓶等随意堆在里面。寻宝者们喜出望外,在对沉船位置、船只规模、船上货物以及众多遇难者遗骸等认真研究之后,他们肯定地认为这是一艘因触礁而沉没的中国清代商船。
打捞工作随之展开,约100万件保存完好的瓷器被打捞上岸。在投机商眼中只有钱,瓷器被悉数打捞上来后,那些死难者的遗骸却被丢得到处都是。为了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哈彻竟然下令将其中65万件珍贵的瓷器打碎,原因是他认为“物以稀为贵”。剩下的35万件被运往德国,交予内戈尔拍卖行进行拍卖。仅在苏富比拍卖行拍出的一件中国元代青花瓷罐就获取了2.3亿元人民币。
在如此巨大的商业利益诱使下,各类沉船打捞队伍络绎不绝地出现在中国南海海域。特别是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打捞船队不惜血本用尽各种手段在各个海域进行搜宝活动。同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凭借着西方捞宝公司这一平台,给他们颁发许可证,允许他们在自己的领海内进行打捞工作,打捞所得按约定进行分成。
不过,这些捞宝公司通常情况下都不会老老实实在规定海域范围内进行勘察,而是秘密潜到中国海域进行文物盗捞工作。美丽的南海,盗捞者的乐园。曾在中国海床上躺了千百年的珍宝,就这样被一点一点地偷走。
英国人直接用抓斗下海,瓷器全都成了碎片
20世纪80年代,来自英国海洋探测公司的3名队员看到了一则旧报上的沉船消息,随即决定在中国南海海域展开寻宝行动。此次他们向中国文物局提出打捞沉船申请,中方也决定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进行合作,并指定广州救捞局参与。
根据那份旧报上面的消息可知,当年那艘沉船属于东印度公司所有,沉船上面载有6箱白银、385.5吨细锭,当时发生沉船的海域就是中国阳江的南海海域。
在接下来的打捞工作中,中方和英国公司发生争执,导致双方解除了合同。当时,为节约成本的英国人将1吨多重的抓斗放在海里去抓,这一抓,抓出了上百来件精品文物,但令人痛感惋惜的是,里面的瓷器全都成了碎片。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中方参与者立即向上级报告。当时中方的领导、南海救捞局的副局长尹干红态度强硬地对英方说:“不行,这是中国的沉船,得由中国来解决。”紧接着,国家文物局对打捞上来的文物进行鉴定,发现这是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为其取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的发现令众人兴奋不已。1989年,中国决定跟日本进行合作,联合打捞“南海一号”。但仅持续5天就停止了合作,因日方发觉打捞工作耗资太大,获利困难。中方不得不自己培养水下考古人才,几批水下考古队员被派遣出国进行培训,还组织了近海考古训练和演习。终于在2001年,已成熟的国家水下考古队员对“南海一号”进行方位寻找,在勘测日程的最后一天终于在2米多深的淤泥里面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
令众人感到惊奇的是,这艘船沉入海底已有八百多年,但船体保存完好没有侧翻,船体的木质坚硬如新,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例。同时,从沉船内打捞起来的文物数量巨大,件件都是精品。
到目前为止,从“南海一号”沉船点打捞上来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最为年老的钱币是汉代的五铢钱,而最新的则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这么多货币更加显示出了当时中国国力之盛。“南海一号”实在是当之无愧的“海上敦煌”!
(《法制晚报》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