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2017-06-05游敏惠唐妮霞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游敏惠++唐妮霞

摘要: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带来了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策略,应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准确把握主客体关系的虚实二重性、搭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健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深入大学生实际,达到春风化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7)02007006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与传统互联网结合的产物,它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手持移动终端设备,具有高便捷性、即时互动性等特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6月,手机上网率达到92.5%,手机上网在移动互联网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上网年龄比重最高的是20~29岁群体,而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这一年龄阶段,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正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怎样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培养社会主义可靠的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机遇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给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和人际交往带来了重要变化。相比传统媒介,移动互联网以其互动即时性、高便捷性和移动性充分展示了独特优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资源的共享性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和空间。从空间上来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能在教室、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以及有网络接入的地方等固定区域实施。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在传统的课堂中开展,而且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等以智能手机为移动终端,以WiFi连接为入口的网络载体上进行,给大学生提供了自由、灵活的上课地点。除此之外,在传统载体中,大学生在资源的共享和获取信息方面都受一定的限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实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全球性的教育资源分享。通过手机还可以进行个人信息定制,信息传播源不再具有单一性。从时间上来看,移动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固定时间段实施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语音等方式随时向老师请教问题,实现了师生之间“零距离”的交流互动,在网上还可以就某一问题与他人进行探讨,获取即时、全面的信息。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传统媒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仅局限于几门固定的课程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期刊、报纸、图书、广播等。这些来源不仅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字数有限、周期较长,而且对传播内容的时间都有严格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实效性降低,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时俱进地开展。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信息的海量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多样,突破了传统媒介中大学生获得知识内容的有限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知识海洋,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大学生的知识广度。大学生不再只获得单一、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在移动互联网上可以灵活地获取全面、丰富的信息内容。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的特点。一方面,微信、微博、QQ空间等移动载体以其内容更新快、传播效率高的独特优势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固定的传播模式,给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性,大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从网上获取最新信息,极大地缩短了传统媒介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周期,畅通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受传统师生之间关系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教师存有敬畏之心,不愿把内心的感受直接向老师表达出来,导致教师难以正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凭借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特性,通过QQ留言、微博私信、微信评论以及语音聊天等方式可以即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2]。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挑战对于把移动互联网作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理解,一种观点是把移动互联网看作一种新的技术,探讨如何通过新技术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观点是把移动互联网视为一种宏观环境,分析如何建构或者优化环境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环境对人的成长以及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环境的塑造和变迁将会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不只是一种工具和技术,而是形成了一种令人无法摆脱的宏观环境,全面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

(一)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亦是掌控话语权的专家和权威的控制者,处于信息资源优势的统治地位,对所有的信息具有唯一的解释权,其地位不可动摇。从传播手段来看,移动互联网以其互动即时性、快捷发布等特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途径;QQ空间、红色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和网络论坛等以不同的传播形式、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大学生的需要,并融入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移动终端载体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生动直观。从传播模式来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主要以“网状”结构为主,网状中的每个节点都是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它改变了传统媒介中的单向传播模式,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出现多样化趋向。“在这个庞大的网络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下而上、从一到多的信息传递机制,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都有信息辐射的力量,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3]人人都有可能是信息源,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大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某一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自主性逐渐增强、不可控性变大,教育者的主导地位遭受挑战。endprint

(二)大学生面临多种价值选择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和来源的广泛性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网络上信息的发布、传递、更新、评论不受任何限制。劳伦斯·格罗斯曼说:“21世纪,当互联网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记者、专栏作家、评论员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座新闻丛林,好坏参半,伪劣共存。”[4]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封建迷信等思想迅速蔓延在网络世界中,黄色信息、暴力信息不断涌现;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地区可以实现不同层次的思想交锋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使命,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争夺的主要对象,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宣扬本国的民主、自由,不断向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渗透,企图摧毁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的海量性以及网络的开放性促使不同国家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价值观相互杂糅交织在一起,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社会阅历较浅,对各种不良思想、信息缺乏有效鉴别和抵抗的能力,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出现错误的选择。

(三)传统教育遭受挑战

传统教育中,教师主要以“灌输式”的课堂上课教育方法进行,这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单方面的讲解以及讨论等面对面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互动活动,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教师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获得有效发挥,这降低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时间上看,移动互联网拓宽了传统媒介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特定时间,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在线互动交流,也可以在网上针对某一问题,与兴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其他人一起讨论,还可以通过在论坛上发帖向他人请教或咨询问题等。网络教育主体的多元化给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即时性进一步增强,内容定制的个性化、知识传播的精准化、内容分析的智能化迅速地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独立性。从空间上看,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让不同国家的人们均可通过互联网分享教育资源,虽然课外活动、谈话以及开班会的形式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微信、微博、QQ空间凭借着其特有的优势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改变了单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不仅可以在教室、课外活动等场所进行,而且可以在微信、微博、QQ空间等新的载体上进行,让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更立体化。这进一步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使传统的教育方式遭受冲击。三、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移动互联网以其移动性、传播多方向性等特点,在某个角度上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固定、单一的教育方式,为广大大学生带来了较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身心成长,需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

(一)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主客体关系,转变教育方式

隨着互联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的现实世界延伸到网络世界,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主客体关系新的内涵。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依然存在,这种关系不会因技术的飞快发展而消失,而会以一种新的方式表现出来。网络是对“现实的延伸也是对现实的人的延伸”[5]。网络具有现实基础,来源于现实生活,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网络世界中出现或发现的新问题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根源。一方面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世界中都以虚拟人的身份出现,另一方面他们又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的一切言行举止都要受到现实世界条件的制约。从这方面来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交往是一种虚拟交往,这种虚拟主体都是现实中的人的延伸,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关系呈现出新的二重性特点,即虚拟性和现实性。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的建立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制约。在虚拟世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建立依赖于教师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具有权威性、是否具有影响力、是否具有信服力、是否能使大学生从内心接受等。如果教育者传授的知识得不到受教育者的反响,那么在虚拟世界中,主客体关系的建立就没有真正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可以随时发生变化或者转移。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权威的代表,教育者通过理论灌输、说服教育等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一种叛逆的心理状态,教育效果不理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的新特点,势必要求教育者要转变传统中“灌输式”的教师单向教育方法。具体来说,首先,教育者应重新认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饰演的是一个发动者、组织者、领路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尊重大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正确引导大学生在网上发布和传播各种信息,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接受并认同教师提供的各种信息。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学相长的效果。最后,树立整体意识,做好线上和线下内容的有效衔接。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离不开线下的传统教育,离不开两者的有效衔接和优势互补。

(二)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移动平台,增强教学效果

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就要掌握人们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加强对现有高校网络资源的整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打造QQ空间文化,占领新阵地。高校大学生主要以“95后”为主,据腾讯企鹅智库发表的报告显示,“95后”最常用的社交产品是QQ空间,“95后”QQ空间活跃度所占的比例达到了32%,其中大学生在QQ空间“95后”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即30%[6]。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当前大学生社交软件喜好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QQ空间文化,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扩大并渗透到QQ空间中去。注重在QQ空间里,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把握高校主流意识。首先,加强QQ空间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必然去占领;真善美不去占领,假恶丑必然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必然去占领。”[7]其次,激发大学生对QQ空间文化的创造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思维能力水平是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大学生是QQ空间文化使用率最高的群体,大学生在QQ空间中喜欢通过图片、微视频、音乐以及漫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见解、传递自己的思想,以此感染QQ里其他的人。高校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具有个性化、深度化以及积极向上的高校校园QQ空间文化。最后,引导大学生文明、健康地上网。网络一方面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学校的宿舍、图书馆、教室以及实验室都提供WiFi连接设备,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给大学生的情绪表达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大学生在网络中几乎可以肆无忌惮地做任何事,不用承担相应的后果,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际关系不融洽、社会责任感降低,对自身学习、人生安全以及心理问题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通过讲解沉迷于QQ中不良影响的案例以及开展话剧表演、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网络的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促使大学生形成文明的、健康的网络意识。endprint

第二,完善高校微信载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比例占据78.7%,排名第二的是QQ空间,微信的使用率在社交软件中是最广泛普遍的;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微信载体。首先,应完善校园微信公众号,让其内容更丰富和具有层次性。高校积极利用微信特有的集图片、文字、语音和视频于一体的功能,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完善当前针对大学生专门发布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信息查询、校园新闻热点、线上互动多版块的图文并茂的微信公众号,深入大学生生活中,进一步服务于大学生,抢占移动网络平台和主流文化的制高点。其次,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对微信功能的基本运用能力。微信所具有的语音、视频、摇一摇等特性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教育者应主动创新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微信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优势,把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此外,在微语言时代,教育者应掌握微信的基本功能并较熟练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深入大学生的实际,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对于微信上传播的信息真伪难辨,分辨能力较差,因此,教育者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此外,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培养扎实过硬的政治素质,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微信社会和各种事件时,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做到理性爱国。

第三,增强微博信息舆论的正确引导。“大学生早上玩微博,睡前玩微信”恰当地描述了当前大学生对微博的喜爱程度。微博与微信的最大不同在是交流的对象,微信是基于身边较熟悉的朋友以及熟悉的人的交往互动,而微博对此没有限制。因此,微博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具有随意性、多方向性,这就需要教育者对信息内容进行严把关,过滤掉不正确的观点,通过博客群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接受正确的观点。

第四,巩固校园“红色”网站。“红色”网站作为高校网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要注重“红色”网站的吸引力,采取生动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根据大学生精神文化发展的水平,注重网站各版块設置功能的划分,打造具有生动性、层次性和灵活性以及时效性的“红色”网站。在表现形式上抓住学生的眼球,在内容上满足学生需要的不同层次,加强线上与线下的内容衔接[8],在宣传上扩大“红色”网站的阵地,加强“红色”网站的传播能力,在网站维护上提供坚实保障,在软件开发上增大力度。

(三)健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任何事物没有相对稳定的机制,它们都难以保持健康的、有序的运行。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的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9]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们需要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并使之保持长效运行,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建立一批专职和兼职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否实现、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效的重大问题。”[10]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建设一批又“红”又“专”的队伍,培养一批具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专职工作者。除此之外,还应建立一支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组织学校的师生一起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

第二,增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的监督和引导。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具有分散性和多方向性,使信息呈现出盘根错节、良莠不齐等现象。加之网络上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发布快且影响面较广,对于批判性思维和鉴别能力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影响非常大。所以,首先,教育者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甄别网上形形色色的信息,透过信息的表面抓住信息的本质,引导正确的信息走向;其次,教育者要运用正确的社会调查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选取、增减和传递,避免在传播过程中造成信息的失真[11]。

第三,高校应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大多都位居行政职能部门,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这导致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大学生就业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形式,导致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职责划分不明确、组织机构和分工不明确、责任分配不到位等后果。且网站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另一方面,部分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参加培训等,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从内心真正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第四,净化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上各种信息并存,一些西方国家各种不良思想的渗透给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此,应净化移动互联网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教育中应对网络上的信息从严把关,降低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侵蚀;其次,完善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净化网络环境提供坚实保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设健康的环境;最后,弘扬精神文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校文化的软实力,促进大学生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青年是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12]高校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基地,大学生担任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使命,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优势,创新传统路径,兴移动互联网之力、除移动互联网之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endprint

参考文献:

[1]郑培钢,曹新燕.运用微信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184.

[2]米华全,古长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现路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276.

[3]李海春,李娟.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思想教育研究,2014(4):42.

[4]胡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9120.

[5]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04105.

[6]企鹅智库:“95后”新生代社交网络喜好报告[EB/OL].(20151027)[20160620].http://tech.qq.com/a/20151027/01052.htm.

[7]谢宏.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N].人民日报,20000205(1).

[8]王兴国,苗存龙.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策略[J].重庆理工大学(社会科学),2016(6):101105.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

[10]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1.

[11]陈立,左文龙.优化校园网管理机制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5.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YOU Minhui, TANG Nixia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has brought a profound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thought and behavior, and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tent, form and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f we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we should first understand correc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obile Internet, accurately grasp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and establish an integrated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mprove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so as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e drizzle is transformed by spring breeze, things are well moistened silently”.

Keywords:mobile Internet;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編辑:段明琰)endprint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ndroid的一键智能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