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组培育苗及人工种植效果比较

2017-06-05张志勇周美玲梁金平黄萍萍

福建农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线种源单株

张志勇,周美玲,梁金平,黄萍萍,张 川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64000)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组培育苗及人工种植效果比较

张志勇,周美玲,梁金平,黄萍萍,张 川

(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364000)

针对福建省6 种常见的金线莲地理种源,从形态特征、组培育苗效果、大棚人工种植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主要考察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抗病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龙岩金线莲的外观光泽度好,产量较高,抗病性较强,且较受市场青睐,可加大在福建省的推广力度。

金线莲;种源;组培育苗;人工种植

Comparison on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and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金线莲又名花叶开唇兰,包括金线兰原变种和保亭金线兰两个变种,金线兰原变种在我国大陆地区主要产于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墨脱)。生长于海拔50~1600 m的常绿阔叶林下或沟谷阴湿处,全草民间作药用[1]。金线莲味甘、性平,具有清热凉血、祛风利湿、强心、利尿、固肾平肝、降血压等功效,可治疗肺结核咯血、糖尿病、肾炎、膀胱炎、重症肌无力、遗精、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小儿惊风、妇女白带及毒蛇咬伤等病症[2]。

自2010年以来,福建省金线莲产业迅速发展,现在全省金线莲产值已达数亿元,主要开发品种为福建金线莲和台湾金线莲[3],同时各企业、专业户也直接采用不同地理种源的野生种培育组培苗,不同种源间农艺性状差异明显。鉴此,本研究针对福建省6个常见的金线莲地理种源,在组培育苗及人工栽培的效果方面进行初步研究,旨在筛选适宜推广种植的金线莲种源,并为今后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福建省金线莲生产中常见的6个金线莲地理种源为试验材料(因目前还无规范统一命名,故暂以数字序号和地理名称表示,见表1),从生物学形态外观特征方面对6个种源进行观察描述。

1.2 组培育苗试验

观察研究6个种源组培苗培养5个月后的主要性状。组培育苗采用单茎段去叶(茎段长1.0~2.5 cm)为繁殖材料进行接种,组培容器采用容量650 mL的束口玻璃瓶,底部直径10 cm,每瓶接种25个茎段,光照强度1000 lx,每日10 h,培养温度为25℃,每个种源接种100瓶。

考种方法:每个种源随机取样10株,利用游标卡尺、直尺测量茎粗(茎中部直径)、茎高、叶长(取最大叶片)、叶宽(取最大叶片)、根长(最长根的长度);用电子秤称重;烘干率测定:先将鲜苗去除杂质洗净,在自然通风处晾干6 h,在 70℃鼓风烘干箱中烘干5 h至恒重。数据处理运用DPS (V8.01版)数据处理系统,采用Duncan’s多重比较方法分别对各指标进行多重比较分析。

1.3 人工种植试验

观察研究6个种源人工种植6个月后的主要性状。利用1.2所述培养5个月的组培苗为种苗,采用高标准钢架大棚种植模式(配备水帘风机、三层遮阳网),种植容器为塑料盘(长、宽、高分别为50 cm、30 cm、8 cm),每个种源种植5盘,每盘种植100株。种植基质为丹麦进口泥炭土,肥料以豆饼发酵有机肥为主,配施花多多肥(N、P2O5、K2O均为20%),种植时间为2015年10月2日,种植6个月后考种(考种方法同1.2)。

1.4 形态学分析

将人工种植6个月后的农艺性状(茎高、茎粗、叶长、叶宽、叶数、根长、根数)考种数据,运用DPS (V8.01版)数据处理系统,采用欧氏距离最短距离法对6个地理种源金线莲进行形态指标聚类分析。

1.5 病虫害调查

在人工种植期间,调查6个金线莲种源的主要病害(猝倒病、灰霉病、白绢病)发病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地理种源的外观形态特征

外观形态特征采用肉眼观察(图1、图2),通过对叶正面、叶背面、叶脉、叶形、叶厚薄、茎秆、根长等主要性状的测量,进行形态特征描述(表1)。可以直接辨认的种源为:1号(台湾金线莲)和5号(南平金线莲)金线莲,台湾金线莲的主要特点是叶绿色,叶脉银白色(俗称银线莲);南平金线莲主要特点是叶墨绿色,金色叶脉稀少,只有几条。其余种源仅从一两种外观特征不容易区分,但通过综合外观特征可以较好地区分出来。

图1 6个地理种源金线莲外观

图2 6个地理种源金线莲种植6个月的植株

2.2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组培育苗5个月效果

从组培育苗效果(表2)可看出,单株鲜重大小依次为1号>2号>3号>4号>6号>5号,单株干重大小依次为1号>2号>3号>4号、6号>5号,烘干率高低依次为6号>5号>3号>4号>2号>1号。1号(台湾金线莲)个体最大,茎高、茎粗、叶长、叶宽等指标都较大;单株鲜重、单株干重都最重,分别为1.660 g、0.179 g ,与其他种源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鲜重是5号(南平金线莲)、6号(三明金线莲)鲜重的2倍多,但烘干率最低;2号(龙岩金线莲)个体较大,单株鲜重、单株干重都居第二,分别为1.100 g、0.125 g,鲜重与其他种源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人工种植6个月效果

从表3可看出,6个地理种源金线莲人工种植6个月的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大小顺序依次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烘干率高低依次为6号>5号>3号>4号>2号>1号,此结果与组培苗考种结果基本一致。这也说明了不同种源种性特征在组培育苗及人工种植方面生物产量有一致的表现。经过6个月的人工种植,单株鲜产显著增加,烘干率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烘干率增加3.8~5.6个百分点,从而使单株干重比单株鲜重增加比例更大,说明金线莲经种植后干产增加更为显著。其中,1号(台湾金线莲)人工种植6个月的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分别为2.580 g、0.377 g,比组培5个月的单株鲜重增加55.4%、单株干重增加110.6%;2号(龙岩金线莲)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分别为2.200 g、0.341 g,比组培5个月的单株鲜重增加100.0%、单株干重增加172.8%。

表1 6个地理种源金线莲的外观形态特征

表2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组培苗5个月考种结果

注:①表中数据为随机取样10株的平均值。②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有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表3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种植6个月考种结果

注:①表中数据为随机取样10株的平均值。②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有相同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4 形态指标聚类分析

通过形态指标聚类分析(图 3),可分为4组,即:1号(台湾金线莲)、2号(龙岩金线莲)各单独成1组;3号(漳州金线莲)、4号(漳州金线莲)为1组;5号(南平金线莲)、6号(三明金线莲)为1组。由此可见,金线莲种源的地理距离与形态距离呈正相关。

图3 6个地理种源金线莲形态指标聚类分析图

2.5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人工种植期发病情况

人工种植期间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的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见表4。

金线莲猝倒病主要是受镰刀菌侵染引起的,病苗茎基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溢缩呈线状,幼苗迅速倒伏[4]。一般在高温季节组培苗刚移植不久容易发病,不同种源猝倒病发病率高低依次为 5号>4号>6号>3号>1号>2号;灰霉病发病初期叶片表面或边缘出现圆形水渍状病斑,发病后期腐烂部位着生灰黑色霉层[5],在低温高湿的春季发病严重,不同种源灰霉病发病率高低依次为4号>3号>5号>2号>6号>1号;白绢病多在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以及秋雨连绵时发生,主要危害植物的根部及茎基部[6],不同种源白绢病发病率高低依次为4号>1号>3号>5号>2号>6号。从以上分析可说明,不同种源金线莲对不同病害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总发病率高低依次为4号>5号>3号>6号>1号>2号,2号(龙岩金线莲)总发病率最轻,说明其综合抗病性较强。

表4 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人工种植期发病率 (单位:%)

3 结论与讨论

对于金线莲的引种推广, 应充分考虑种源的农艺性状、生物产量、抗病性等综合表现。从本试验结果看出,单株鲜重、单株干重都以台湾金线莲最重,其次为龙岩金线莲。但台湾金线莲实际上为台湾开唇兰,叶面绿色、叶脉银白色(俗称银线莲),市场接受度及价格都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龙岩金线莲叶面黑紫带红色,叶脉金红色,外观光泽度好,很受市场欢迎,种植中抗病性表现最好、产量较高。本研究认为:龙岩金线莲值得推广,建议加大在福建省的推广力度;其他种源综合性状表现一般,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

组培苗含水量高,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组培苗人工种植6个月后的单株鲜重、干重大幅增加,且烘干率比组培苗(5个月)高3.8~5.6个百分点,表明积累的固形物质明显提高。蒋元斌等人研究表明,大棚移植可提高金线莲干物质含量,大棚移植还可提高金线莲的品质和黄酮类活性成分含量[3]。目前金线莲产品市场中以组培苗直接销售的比例很高。本研究认为,从产量和品质方面考虑,金线莲组培苗不宜直接上市,须经人工种植6个月后上市销售。

本研究通过对叶正面、叶背面、叶脉、叶形、叶厚薄、茎秆、根长等多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观察,可以较好地区分出不同地理种源金线莲。经形态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种源地理距离近的,形态距离也较近,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形态学标记研究物种得到的结论往往不够完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s)是DNA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反映,建议今后应利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种源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类。同时,作为珍稀名贵中草药,黄酮和活性多糖被推测为金线莲的主要活性成分[7-8],加大对不同种源金线莲的主要活性成分黄酮和多糖含量的测定,可为金线莲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郎揩永.中国植物志(第17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

[3]蒋元斌.两种金线莲不同生长期主要活性成分动态变化 [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叶庆荣.珍稀中草药金线莲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5,(12):43,47.

[5]王丽,何琴,李惠玲,等.金线莲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J].广东农业科学,2014,(18):63-65.

[6]赵云青,黄颖桢,陈菁瑛,等.金线莲白绢病病原菌分离及分子鉴定[J].福建农业学报,2013,28(4):357-360.

[7]王常青,严成其,王勇等.台湾金线莲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体外抑瘤活性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8,29(2):93-96.

[8]关璟,王春兰,郭顺星.福建产金线莲中黄酮苷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5,10(36):1450-1453.

(责任编辑:杨小萍)

Anoectochilusroxburghiifor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rovenance

ZHANG Zhi-yong, ZHOU Mei-ling, LIANG Jin-ping, HUANG Ping-ping, ZHANG Chuan

(LongyanInstituteofAgriculturalSciences,FujianProvince364000)

SixAnoectochilusroxburghiifrom different geographical provenance were comparatively analyzed in the aspect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effects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and artificial cultivation in greenhouse, including indices of agronomic characters, biomass, resistance,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Anoectochilusroxburghiifrom Longyan having better gloss in appearance, high yield, high resistance, and good marketing prospect, which could be widely extended in Fujian.

Anoectochilusroxburghii; geographical provenance; tissue culture seedling; artificial cultivation

2017-01-03

张志勇,男,1973年生,副研究员。

福建省科技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2013S0036)。

10.13651/j.cnki.fjnykj.2017.01.002

猜你喜欢

金线种源单株
鹿芯壹号梅花鹿种源检测芯片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不同蒙古栎种源苗期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花叶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秋闲田饲用甜高粱单株生产力的影响
闽楠幼林不同地理种源生长差异及优良种源选择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湖南速生、中生、慢生阔叶树组单株生长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