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刺绣现状调查研究

2017-06-05李玲玲

昌吉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锡伯族刺绣文化遗产

李玲玲

(新疆艺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刺绣现状调查研究

李玲玲

(新疆艺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锡伯族刺绣主要流传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下简称察布查尔县),该县多个乡镇先后成立了刺绣合作社,对锡伯族刺绣的传承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该县还有一定数量的传承人群,专职或兼职从事刺绣工作。文章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走访了各刺绣合作社,采访了传承人群,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锡伯族刺绣的传承现状。

锡伯族刺绣;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锡伯族刺绣是锡伯族传统技艺,流传已久。锡伯族西迁的历史为锡伯族的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1]伴随着锡伯族的西迁,于18世纪60年代传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目前,该县是锡伯族刺绣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

一、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合作社调查

民族刺绣类专业合作社是由刺绣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或者具有相关刺绣技艺的牧民自愿联合一同建立的,体现着民间工艺由家庭走向市场的拓展态势。[2]察布查尔县刺绣协会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在察布查尔镇、爱新舍里镇、堆齐牛录乡、孙扎齐牛录乡、纳达齐牛录乡、扎库齐牛录乡等乡镇都先后成立了刺绣合作社。这些刺绣协会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号召和带领当地妇女制作锡伯族刺绣相关产品,不仅实现了创收,也为项目的持久传承作出了贡献。

(一)纳达齐牛录乡锡伯刺绣及手工制作专业合作社

纳达齐牛录乡乡党委、政府于2007年4月申报“联合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综合扶贫师范项目”,并于2007年5月正式组建和运行乡锡伯民族特色手工刺绣制作协会,2008年5月进行重组。2012年4月正式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赵秀红,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

目前协会设会长1人,副会长1人,理事5人,下设领导小组、资金管理小组、实施小组、刺绣小组和布鞋小组,选举产生监事会3人。

在协会的影响下,目前全乡有锡伯特色刺绣家庭作坊11家,从事该行业的妇女达100多人,通过培训全乡掌握锡伯族传统手工刺绣的人达到78人,发展以刺绣为主的旅游业已作为全乡的重点工作。

协会的主要职能有: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刺绣产品;吸收会员,建立人才库,推荐相关工作;举办培训、考察、展销等活动;产品的设计、研发;确定产品生产标准和验收准则;提供生产场所及工具,等。

合作社所在地市以前的乡财政所,两层楼,八间房,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一楼为服装加工区,二楼主要生产拖鞋等小件产品。该合作社有缝纫机、绣花机40台,设备价值约30万。合作社的产品以机绣品为主,特点是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深受普通消费者喜爱。

合作社有会员25人,以40岁至50岁妇女为主,每人每月向合作社缴纳10元会费,由合作社提供场所和机器。每年产值约80万元,每个会员平均收入2万元。订单分三部分,一是举办大型活动由官方采购大批量舞蹈服饰,等;二是附近居民定制服装;三是零售。主要生产绣花枕头、绣花拖鞋、绣花马甲等日常生活用品。产品的销售途径:网购和批发为零,多为当地居民上门购买,占80%。

(二)喜利妈妈锡伯刺绣文化展示厅

位于孙扎齐牛录乡的喜利妈妈锡伯刺绣文化展示厅,集制作、展销为一体,同时也是孙扎齐牛录乡的残疾人刺绣就业培训基地,孙扎齐牛录乡刺绣传习所,孙扎齐牛录乡青年就业创业培训基地。

孙扎齐牛录乡是锡伯族民俗文化颇为浓厚的乡,全乡总人口1万余人。2011年,孙扎齐牛录乡被正式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以锡伯族特色为主的旅游名村,借助全力打造锡伯族民俗第一村的契机,乡党委积极整合资源,联合县残联,于2008年成立“喜利妈妈”民族手工艺刺绣协会暨喜利妈妈锡伯刺绣文化展示厅。2012年6月,在县妇联的支持下,协会项目又被确立为国际农发基金项目,主推锡伯刺绣产业的提升和发展。

该协会的功能主要是:组织刺绣妇女开展锡伯刺绣技能培训活动,免费提供活动场地,为刺绣产品打开市场搭建平台。

目前,该协会有固定社员30人,依托协会从事刺绣的人员达200余人。以“喜利妈妈”民族手工艺刺绣协会为原点,逐步带动全县13个乡镇分协会。刺绣产品主要以锡伯族传统服饰、演出服装、旅游纪念品、小挂件等手工艺品为主,这种趋势正促使刺绣成为残疾妇女创业增收的新途径。

该合作社距离锡伯风情园仅200米距离,生产的相关刺绣成品可以依托锡伯民俗风情园向游客展示。

(三)堆齐牛录乡刺绣就业创业示范园

堆齐牛录乡于2008年成立刺绣协会,2012年初,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拓宽集体和农牧民增收渠道,以堆齐牛录乡刺绣协会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增收速度快的特点,乡党委利用州“火种计划”、刺绣创业等项目资金60余万元,打造了具有本乡特色产业的刺绣就业创业示范园,当年10月成立“锡伯绣传习所”。传习所园面积420平方米,集培训、就业、创业为一体,分锡伯族精品拖鞋、锡伯族服饰、锡伯族纯手工布鞋三个生产加工区。突破全乡刺绣产业从零星、分散、小规模、各自为战的生产模式转变为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经营模式,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采取“合作社+创业示范园+会员小组”的模式,发挥合作社在创业示范园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动员返乡大学生参与,发展壮大锡伯族刺绣特色产业。在创业园的带动下,有成员121人。全乡新增锡伯族刺绣家庭作坊16个,由创业园牵头注册中国锡伯族刺绣产品网店1家,带动全乡200余人实现就业,全年销售锡伯族刺绣产品5000件,实现创收50余万元,达到年人均创收8000元、村集体增收3万元的目标。依托创业园基地开展的各项技能创业培训班11期,培训群众500余人。通过培训,实现了全乡就近就业、创业的目标,该创业示范园真正成为带动全乡妇女就业、实现快速增收致富的主阵地。

年龄以30岁至40岁为主,合作社共六台电机。绣娘少的一年增收1万,多的一年增收3—4万,正在注册“汗都春”商标。

二、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传承人群调查

在察布查尔县,有很多刺绣能手,因为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口碑,源源不断有顾客上门求购刺绣产品,国家级传承人杨秀玉就是其中之一。

杨秀玉1963年出生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小学时就开始向母亲学习刺绣技艺。20世纪80年代曾在服装厂工作,当时她就看见了锡伯族刺绣未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坚定了她将锡伯族刺绣学精、绣精的信心。她回忆说,20世纪末,锡伯族刺绣的传统服饰并不很常见,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时尚,传统服饰一度受到冷落。于是,她对传统的服饰进行重新设计,对刺绣的图案进行了调整,还创造了挑针的刺绣针法,受到极大的欢迎。在一批这样默默奉献的能工巧匠的辛勤耕耘下,锡伯族传统刺绣服饰,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眼中,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众民族自豪意识的苏醒,现在的锡伯族人民,不仅重大活动中要穿传统服饰,考上大学的锡伯族学生去外地上学前也都要定做一套传统服饰。

从刚开始在自己家里做一些零散的绣花业务,到现在她自己创建了“西迁情”刺绣坊,有20多个员工,2010年8月,还申请了“西迁情”商标。因为刺绣作品民俗风情浓郁、做工精细,加上杨秀玉诚实守信,使“西迁情”刺绣坊在察布查尔县有了一定的声誉。杨秀玉的订单非常多,常常发愁做不完。为了能安心干完活,有时接了单子,就得将门反锁起来,一批活刚交出去,另一批活又来了。

杨秀玉还潜心钻研锡伯族刺绣的衍生品。她大胆地将刺绣品装裱,增加了观赏性和实用性,也提升了产品的价值。她的代表作《西迁路》价值5万元,《五牛图》价值1万余元。除了绣锡伯族特色的图案,她还绣了《清明上河图》,也价值1万余元。

杨秀玉带出的徒弟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场,她们都已经自立门户,成为独当一面的刺绣能手,并且靠着刺绣发家致富。

对于今后的发展方向,杨秀玉特别想建一个刺绣手艺传承中心,把各种款式的锡伯族刺绣服饰、拖鞋、香包、头饰等全部展示出来,做大刺绣行业。

三、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刺绣传承现状分析

在2007年之前,锡伯族刺绣的传承基本处于民间自发传承状态,主动学习刺绣的人员持续减少,技艺濒临失传。2007年之后,随着“联合国援助501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的开展,锡伯族刺绣迈上新的台阶,官方和民间力量结合,实现了跨越式的历史性进步。

(一)联合国援助501项目

“联合国援助501项目”是2004年12月,在国家民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方研讨会上,提出的“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综合扶贫示范项目”(简称“联合国援助501项目”)。2006年11月,在北京召开“联合国援助501项目”启动会,确定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青海5个省区为项目实施省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木垒县、奇台县被确定为新疆“联合国援助501项目”的项目实施县。项目总预算700万美元,其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200万美元,国家民委配套资金500万美元。

察布查尔县实施“联合国援助501项目”主要是以协会的方式让贫困妇女参与该项目,通过学习掌握锡伯族的传统刺绣技能,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目前,察布查尔已全面实施这一项目,各地的刺绣协会已开始发挥作用,其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前期参加协会的熟练刺绣妇女的月收入都在1000元以上;部分试点乡镇已有50%的贫困妇女参加了刺绣协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建立

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七届大会在巴黎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确定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将文化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类型,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1997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得到国际的认可。

2000年,我国开始为非遗项目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到现在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自我国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之后,“锡伯族刺绣”便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列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入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入选非遗名录之后,该项目的传承人群的培养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目前有国家级传承人一名,杨秀玉。州级传承人一名,关志红。其他级别传承人暂缺。

(三)其他资助形式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将“兴边富民”项目资金累计600万元中,划拨360万元作为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产品的专项资金。自治县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少数民族能力开发协会”,在纳达齐牛录乡、察布查尔镇、堆齐牛录乡、爱新舍里镇分别成立了刺绣分协会,由总协会申请注册“锡伯秀”商标作为全县统一的品牌,组织各乡镇会员生产加工锡伯族传统绣品。同时,国家、自治区、自治州民委也大力支持自治县的民间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协助聘请专家,对锡伯族刺绣的传承人群进行能力建设和技术培训。目前全县熟练掌握手工刺绣的妇女达到400人以上,同时,掌握机绣、手工绣两门技艺的妇女有近150人。见图1、图2、图3、图4、图5、图6。

图1 产品销售途径表

图2 购买者性别比例表

图3 刺绣产品用途分类

图4 民族分布

图5 销售范围分布

图6 刺绣方式分布

四、锡伯族刺绣的变迁

锡伯族刺绣是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将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坚定的民族情感,通过刺绣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工艺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时代的发展使锡伯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悄然发生了变迁。

(一)绣娘

新疆锡伯族人民认为,刺绣曾是锡伯族妇女最拿手的手工技艺活,她们更是心灵手巧、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致,在锡伯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刺绣好不好是衡量锡伯族妇女品行与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3]往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刺绣是所有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手艺,甚至关乎一生的幸福。而如今刺绣对锡伯族妇女而言变成了“会了当然更好,不会也无不可的”功夫,姑娘们会否刺绣不再成为嫁人好坏的重要条件,妇人们刺绣水平如何也不必成为旁人品头论足的话题。这种观念的变化直接导致绣娘数量锐减。

于此同时,也新鲜地出现了一些“男绣娘”。现在锡伯族绣娘,学习刺绣的动机大致分为两种:兴趣使然或是生活来源。

(二)社会需求

以前的锡伯族刺绣多是自用或特殊场合的馈赠,每一个锡伯族人民都离不开它,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现代锡伯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用来装饰的物件,还是用于馈赠的礼物都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因此本民族对锡伯族刺绣的需求大大减弱。与此同时,随着外界对锡伯族刺绣的了解,越来越多的其他民族也来购买锡伯族刺绣。

(三)绣品

联系锡伯族绣娘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纽带是刺绣作品本身。如今的锡伯族刺绣的制作过程由以往的纯手工刺绣发展为现在的手绣机绣并存,手绣与机绣的最大区别在于手绣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次刺绣都是独一无二的,而机绣有极高的雷同性,用于批量生产。刺绣的图案也丰富了很多,具有新的时代特征。此外,锡伯族刺绣还吸收了其他刺绣的可取部分,融入现代的锡伯族刺绣中,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图案也趋于多元化,传统的锡伯族刺绣的图案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而随着文化交融与时代变迁,锡伯族刺绣出现了可爱的卡通造型,具有政治色彩的伟人头像,等等。

对于这些改变发生的原因,我们应客观看待,时代的发展势不可挡,要保护和传承好锡伯族刺绣,不应是妄想时代停滞不前,而是保护好锡伯族刺绣核心价值的同时,与时代共进步,增加锡伯族刺绣的魅力。

[1]何永明.锡伯族西迁对锡伯族文化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2005,(5).

[2]赵斌,托合塔尔·塔吾肯.合作社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以新疆昌吉市阿什里哈萨克民族乡刺绣专业合作社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6,(02).

[3]肖鲲.新疆锡伯族刺绣艺术略考[J].美术界,2012,(12).

G124

A

1671-6469(2017)-02-0001-05

2016-12-10

李玲玲(1983-),女,河北保定人,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锡伯族刺绣文化遗产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清新唯美的刺绣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民间音乐类】 锡伯族民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锡伯族“贝伦舞”的舞目与词义辨析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跨域反哺中的锡伯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调查研究——以兴隆台锡伯族学校为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