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出有灵魂的摄影作品
2017-06-05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 瑶
创作出有灵魂的摄影作品
□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 王 瑶
《麦 客》侯登科
要想艺术之树长青,不能离开人民生活这一源泉。要扎根在人民之中,永远同人民心脉相连,把人民的冷暖、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镜头。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让艺术想象力思如泉涌,让艺术创造力犹如火山般喷薄,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有灵魂的优秀作品。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
深入基层创作。在与普通工人、农民交往中,在观察社会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人民群众的伟大,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时代雕塑者;深深感到社会是一本大书,只有真正读懂、读透了这本大书,才能创作出优秀作品;深深感到只有把镜头锁定在人民群众身上,聚焦于他们的实践和喜怒哀乐中,才能创作出典型人物和有灵魂的作品。
要创作出有灵魂的摄影作品,必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创作的原点。这一点,涉及到文艺工作者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人民,这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也衡量着一个摄影人的基本价值观。生活需要热情,但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敬畏——敬畏生活、敬畏人民,是一个摄影人的原点。这个原点,不仅是摄影工作者创作的原点,也是他们人生观坐标系上判断和选择的原点。敬畏人民、敬畏生活,自然就得放下身段。这个原点看起来似乎站位很低,可摄影人如果能站在这个原点上,他实际上就获得了摄影的制高点。我们在拍摄中往往会站在高处,用俯角去拍摄。但只要我们心中在仰视生活、仰视人民,无论角度如何,那都是站在原点上。在江苏盾构机厂,我曾经爬到吊车上,俯拍一位工人:他趴在盾构机上,全神贯注地为机器除锈,似乎与机器融成一体,成为机器的一个部件。我的内心充满了敬意,甚至在颤抖。我用俯角拍下心中景仰的这位普通工人,是他点燃了我的心灵之光,给了我艺术创作的源泉。
《大眼睛》谢海龙
《当代中国·宣城》系列之一 王 瑶
要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必须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解海龙、侯登科等摄影家,之所以拍出那么多反映现实的精品力作,就是因为他们长期扎根人民,深入生活。2016年6月,我在皖南宣纸厂拍选洗燎草的工人。那里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尘雾弥漫,一位女工尽管戴着口罩,还是被呛得呕吐不已。我在那里待了3个多小时,头晕目眩,一直想吐。看到他们衣服上结着厚厚的汗碱,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就是他们的“酸甜苦辣”“欢乐忧伤”。2016年7月,在文化援疆的那些天里,我们来到祖国西部边陲帕米尔高原,住在塔吉克老乡家中,那里条件艰苦,没有厕所,也洗不了澡,更主要的是我高原反应强烈,呕吐、吃不下饭,睡不了觉。正是因为坚持下来了,才能深入到塔吉克老乡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一同生活,才能抓住一些真实感人的瞬间。
要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需要不仅贴近人民,而且要在心灵上与他们相通,情感上与他们相融。在“引汉济渭”秦岭腹地十几公里深的三号隧道中,洞中气温高达40度,混浆四溅,噪声震耳,湿热的空气裹挟着粉尘,如同凝固一般。我在里面只待了4个小时,就头晕目眩,支撑不住。而那些工人,却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长年劳作。正是这些普通工人,铸造了时代,写就了史诗。我崇敬他们,拍出了我题之为“脊梁”——一个满是汗污弯腰劳作的工人脊梁的作品。这是一个普通工人的脊梁,然而,这就是“中国脊梁”!
实践证明,我们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服务人民,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