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数学例题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7-06-05张玉良
张玉良
摘 要: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文章从例题教学要敢于改革,例题教学要敢于创新,例题教学要敢于放权,例题教学要有激励机制四方面对问题教学法在数学例题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数学教学;例题;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91-01
教师在课堂上闲得住是真教学,所以为人师者要学会“偷懒”,以充满智慧的“懒”培育出独立、自主、自信的勤学生。课堂要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让学生发挥,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品味探究的过程。教师“懒”了,学生勤了;教师“懒”了,课堂活了;教师“懒”了,效果好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例题教学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例题教学要敢于改革
例题是教材编排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题目,教师要提前认真备课,要思考怎样精讲耗时短、留给学生做题的时间多。教师要把能让全体学生分析一遍和做一遍,作为例题教学的初衷。真正的教学不是牵着人的“鼻子”走,而是顺应人的天性,通过“好动”和“互动”,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自觉、自主、自动、自愿、自由地成长,这才是真正教学的最佳体现。“问题教学法”更多更重要的是给学生适时的鼓励,教师在例题教学时可让部分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板演练习不但能够展示学生学习的效果,更能让主动学习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现自己,因此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当中。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凡是板演例题的同学,做完题后,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一眼老师,这时不管对错,教师都要面带笑容,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自豪感。教师这样的鼓励非同小可,作用很大,能激励板演例题的学生回到座位后与同桌积极进行探讨,若有差错,会主动地到前面来纠错,这是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好方法,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题教学效果会更好。
二、例题教学要敢于创新
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例题的指导尽量做到师退生进,也就是教师退隐,学生尽显。教师退隐是教师的“主讲”退出课堂教学中心,让学生在老师合理的引导下自主获取知识,杜绝了“有教无学”的现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例题分析时,感觉到学生已经懂了七八分的时候,马上退隐,让学生自主完成,积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例如,在教学例题“某校女生占全校学生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学校共有多少名学生?”教师一边分析,一边绘制图表。用圆表示全校总人数,横线部分表示女生人数,空白部分表示男生人数,然后问题的解答留给学生,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让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教师要懂得,课堂不是证明教师有多优秀,而是要让学生变得更优秀。
三、例题教学要敢于放权
例题讲授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了老师的分析与论述,学习例题的过程就会成为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一个成功高效的教师会相信学生,无条件地、义无反顾地放心、放权、放胆、放手,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能够做到的都交给他们去做,教师绝不要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包办代替。教师一而再,再而三的讲解,只能适得其反,学生会感到乏味,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例题“一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上衣,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不盈不亏?”读完题后,教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想,一个班45名同学,有36名同学猜想不盈不亏,5名同学猜想亏损,4名同学没有猜想。这时老师进行引导,学生计算出两件衣服共亏损8元,从而告诫学生,凡事都要经过验证才能正确进行判断。
四、例题教学要有激励机制
教育是关乎人灵魂的事业,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没有一个人不爱好名誉,爱好自己的形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心理会愈加强烈。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保护好学生的自尊。曾经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举手,教师了解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为了帮助他在课堂上找回自信,教师与他达成默契,当他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举起左手,教师就叫他回答;当他对这个问题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举起右手,教师就不叫他回答。以后每节课,这位学生都大胆举手,举起左手的次数越来越多,板演例题的次数也多了。这样既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勵学生找回了自信。
五、结束语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更要让学生有信心学习。教师将问题教学方法应用于例题教学,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摇篮。
参考文献:
[1]唐文祥.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02).
[2]李昌官.数学“问题发现情境”创设探究[J].数学通讯,2004(05).
[3]李新萍.关于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